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口头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口头评价

郎天霞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郎天霞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0-02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堂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言行和思维活动,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适时给以恰当的评价,以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新的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革评价办法,优化口头评价,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从而不断产生灵感,迸发创新火花,获得成功体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一、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角。课堂评价必须打破教师的独家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有机结合。这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平等、民主、宽松的评价氛围,让学生亮出自己的优点与特长,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更上一层楼。

1、强化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和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并给以点拨与赞美,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亲近、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就信任老师,毫无心理负担。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听了你的生动描述,老师仿佛进入了美妙神奇的境界之中,你的想象真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真会动脑筋,和小牛顿一个样呢。”……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欢乐。

2、引导学生互评。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赏识外,更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生互评包括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和全班评价。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让学生设计解说词,担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双龙洞的景观。先请学生上台解说,接着让学生评议。学生既作了定性评价,也作了定量评价,有的给十分,有的给八分,有的给九分。我根据学生的评价,给出了九分。随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只得九分?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被评价的学生也能正确认识自我,并产生不断上进的动力。

3、注重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矫正、不断提高和超越自我,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根据社会生活行为推测矫正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

二、评价的方式灵活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针对学生给以灵活多样的评价,单一、僵化的评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情感共鸣,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深化学习与探究。

1、评价的主体要灵活。

每一堂课评价的主体要灵活多样。什么时候由教师直接评价,什么时候引导学生互评,什么时候由让学生自评,无需预设,要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评价的内容要灵活。

评价的内容要灵活多样,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来确定。既可评价学习的方式方法,又可评价学习的过程;既可评价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评价能力的发展状况;既可评价学习的态度、习惯,又可评价学习的动机、理想及人生观等等。

3、评价的行为要灵活。

灵活多样的评价行为,既可激活课堂气氛,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评价的行为主要有:(1)眼神。眼神是教师心灵的窗户。评价时巧妙地运用眼神,可以传情达意和调控课堂。上课时发现了某个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稍长时间注视这个学生,以示提醒、指责;当学生的表现出色时,教师可以露出惊喜的眼神,以示赞扬。(2)微笑。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象征着对学生的真诚、热情、友好、谅解与赞美。学生答问正确时,教师给以微笑,是对学生的赞许与肯定;学生出错时,教师边微笑边摇头,是对学生的否定,但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3)手势。常言道:手是人的第二张脸。课堂评价时借助手势,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更为自觉地学习和探究。赞许学生时,教师热情的鼓鼓掌或用手拍拍学生的肩、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等等。(4)语言。语言评价最为常见。既可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也可用等级、分数加以量化。(5)物品。课堂评价时,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一块橡皮、一支笔、一个本子等小物品,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激励作用。

三、评价的尺度弹性化

俗话说:“山中树木有高矮,十根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上的几十名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智商、情商、心商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在评价时就是要宽容学生,评价的尺度要有弹性,评价的指标应当多元化,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当因人而异。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1、顾及不同的水平。

学生的水平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异。教师的评价尺度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对待反应迟钝、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宽容,细心呵护,以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树立起自信心。比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后,教师要及时鼓励:“你今天表现得真好!”朗读课文时,教师评价:“你能把课文读通顺,进步不小哟!”对待反应快,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严一点,以促其上个新台阶。如朗读课文时,教师评价:“你低的声情并茂,将来说不定可以当上主持人呢!”在这样评价的影响下,学生将会大胆地发言,热情倍增。

2、尊重不同的见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一篇课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评价时应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比如孙剑锋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一位男生朗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那段话时,读得响亮厚重,掷地有声,孙老师这样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领悟,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请了一名女生朗读苏格拉底的话,她读得柔声细语,随后孙老师作了评价:“你的朗读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来,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同样的内容,面对不同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孙老师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展示了评价尺度的弹性艺术,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有利于张扬个性。

四、评价的目的激励化

课堂口头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甄别、选拔学生,而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以调动积极性,激发上进心。

1、真心赏识。

任何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赞美后,将满怀自信,自我激励,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一言一行,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说:“你尽力了,这就是你最大的进步,老师喜欢你这样有上进心的学生!”当学生的发言、辩论很精彩时,老师可这样激励:“好一个伶牙俐齿,赛过了当年的纪晓岚呢。”这样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创新,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2、饱含宽容。

宽容是教师的应有之德。课堂教学中能包容学生的无知与错误,给他们反省自新的机会,必将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让他们在充满关爱与宽容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应该说:“没有关系,你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再想一想吧。”如果学生还想不出时,老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引导,以帮助他找到正确的答案。

3寄托希望。

期望是教师的一份真挚爱心。当学生获得“老师在期待我”这一信息后,它将化作不竭的内驱力,督促学生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上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不足,老师要善于激励:“你的美术那么棒,语文也像美术.那样多好啊,你多用点功夫试试吧。”“你的作文具体生动,有新意,是篇好作文,如果能把字写工整一些,难道不是锦上添花吗?”

五、评价的情感真切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态度要诚恳,以平等的姿态真心实意的鼓励、赞扬、宽容学生,让学生心理充满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

1、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认清自己的长短得失,如果一味夸大其辞地赞扬,则会让学生盲目自大。课堂上如果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不管学生的朗读是否有感情,不管学生的质疑是否有依据,不管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合乎情理,教师都像背口诀似的赞扬学生“答得很好”,“读得绘声绘色”,“想得很好,有创意。”这样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真心实意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真切的评价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给以真切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声赞许,一个抚摸,一次握手,一片掌声,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能给被评价的学生以极大的满足感,使学生建立起极大的信心,激励他更加主动的学习。如果给以一种排练、表演性的、缺乏个人真情实感的评价,看似气氛热烈,实则难以打动内心真切的成功感,且滋长了被评价者的虚荣心理,当然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因。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必须及时、恰当的运用评价手段,优化评价方法,去激励、鼓舞学生,让他们焕发生命的活力,积极主动地投身语文学习,思维和实践活动,以获得更快更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