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网络中的文化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5

雅俗共赏:网络中的文化传播

聂绛雯

聂绛雯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是国际竞争的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然而,网络在传播文化的时候往往与其自发形成的文化特质陷于一种无法解脱的深刻矛盾,是努力传承雅的传统,还是放任俗的潮流,是网络中文化传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文化网络传播传统现代

[作者简介]聂绛雯(1972-),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8-0035-05

2011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深刻分析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认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为了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在体制、机制、渠道等各方面做好工作,其中提到,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1]

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通过网络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网络社会”也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现实和理论的词汇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一种普遍的行为习惯必然会逐步成长为一种普遍的和固化的文化现象,网络社会的文化现象也开始被广泛的关注,不过它并没有顺利成章的嵌入到传统文化的脉络当中,反而自成体系,并且显得矛盾重重。正如一直以来广受批评的恶搞、炒作、虚假传播甚至网络犯罪这些现象,正引起普通民众的反感,也招致了政府不断在规制上收紧管制的绳索。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在网络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传播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并且消弭其负面作用,正是国家和民众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的分野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虽然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但是究竟什么是文化,直到当代的文化学者也不尽能说的清楚。梁启超曾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3]“共业”的包涵范围很广,要说清楚自然是很困难的事情。学者们经过近百年的文化研究,目前基本能达成一些共识。例如,文化即是“人化”,是人作用于大自然的成果。关于文化的结构,基本分为四个层次:一、物质文化层;二、制度文化层;三、行为文化层;四、心态文化层。其中第四个层面的心态文化层包括被物化的文化形态,即著作和艺术作品等。现在我们一般意义上指称的文化基本是心态文化层的文化。

文化是个空间性的概念也是个时间性的概念。任何民族都有文化,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融合。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世界文化的转向是由西方的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同步发展,构建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同时被西方的学者们加以理论化,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哲学,直至文化霸权。进入19世纪,西方用商品和坚船利炮向全世界扩张,原本还在封建社会的其他民族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文化视角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就出现了诸多矛盾,一直缠绕至今。到20世纪末期,网络社会形态开始显现,一种技术哲学式的思辨加入到了这场文化的论争,文化的分野日益明显,正成为一个严峻的文化现象甚至社会问题。

文化的分野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无论学者如何解释中国文化的转向,都不能否认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定的生产关系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意识,反过来,这种思想意识也会对生产关系产生能动的作用。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就非常笃信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以韦伯的理论为基础,哈瑞森、福山、亨廷顿、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等研究现代化的学者都不断提出论证,认为文化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4]因此,既然中国采用了类似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制度层面借鉴了西方的制度安排,那文化层面的改变就是势所必然。然而,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引导下,不仅没有丧失其能动的社会作用,而且被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无不反映出这种分化的分野。比如,民间更强调“私人领域”的维护,而官方更强调“国家实力”的建设,拆迁的闹剧就是最鲜明的也是最直接的具有文化本质的对抗。

文化的分野有经济的、也有技术的原因。经济和技术可以分开来理解,也可以综合来理解,因为二者区分度不是很大。如果分开来理解,经济更强调宏大社会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的总体变迁,比如更富足,因此更独立。技术则主要显示了民众微观生活的主体性变化,例如,通过网络,人们的沟通更为顺畅,对于公共领域的理解更为直观,因此主体性的文化思维开始显现。从这两个方面演绎出来的文化上的含义就是一种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区别,或者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别。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尔多诺等学者就曾论述过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问题。“文化工业具有梦幻唯心主义的特征,它的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来自文化制造商的意识,所有的人物、细节都是这一意识的组成部分”,“文化工业产品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和自主反应不复存在,即便有少量存在,也不影响这些产品的社会功用。人们离不开文化产品,这是因为,人们总要消遣、娱乐,而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并不清楚文化产品的社会功用,但这些功用已经深深地嵌刻在消费者的意识中”。[5]如果将这种现实转换到网络社会当中来理解,问题就更加明显,一种更为快捷便利的网络消费和娱乐,更加快速的消解了文化的传统意义,留给网民的思索就是,网络社会究竟产生了什么文化,网民又该如何自处。

2011年年末,中国在高速发展了近20年后,开始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并且着重提到了网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网络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必须要承担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须重视网络自身文化的建设。那么,网络该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呢。

二、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雅与俗

网络研究专家、美国学者卡斯特认为,“因特网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贯彻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6]以文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文化形成的基本结构,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次。网络的硬件设施构成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层,它由人类创造,并日益通过精细加工形成复合型的物质文化符号,反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在社会关系中反映个体的社会地位。网络的规范,包括自发形成的规范和外在赋予的规范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制度文化层,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因素。通常认为,管制越少,越自由,通过网民协商制定网络规范才是网络制度文化的本质特征。网民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区别于一般社会行为的行为习惯构成网络文化的行为文化层。在网络中,网民的行为不受现实社会时空界限的限制,可以借助于相应的交流工具沟通,并且形成特殊的交流语言、符号,并将这种约定的行为模式带入现实社会,被现实社会认定为特殊行为,就构成了网络文化的行为层面的特征。网络文化结构的最底层是心态文化层,这个层面反映网民的基本心理和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说,它表明网络社会的价值指向,历史的来看,“自由、开放、平等、多元逐渐成为网络价值主体在网络行为中追求的主流价值目标。”[7]同时,心态层面的文化也会以其他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网络文学、网络视觉作品等。

以上是从文化的一般理论来分析网络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如果将网络文化放置在社会发展变迁的现实背景来理解,那就会涉及现实社会中民众对于这种文化的反应和评价,也涉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调节网络在文化传播中出现偏差的一些现象。为了简单通俗的将这个问题表述出来,本文将网络文化定位在“雅”和“俗”两个层面。“从表现形式分析,雅文化具有主旨严肃、义理深奥、逻辑严密、气氛庄严等特征,俗文化则显得内容通俗简了、形式简单粗糙、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这两种文化本身都只是构成人类文化整体的两大结构,其对立又统合的无限运作,构成文化整体的更化发展,表达了人类生命活动中义理与情感的冲动与创造”。[8]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理解,即使到了现代,也依然存在这样一些朴素的认识,即“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9]历史的来看,雅与俗其实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流变过程,并无绝对的对立。“从文化社会学看,具体文化形态的盛衰生灭固然有着纷繁驳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诸多原因,但是,从文化形态本身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雅文化与俗文化具体生存状况的否泰,亦取决于各自的优劣态势的消长转换”。[10]

从根本上来讲,雅与俗的融合或分立,代表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立。当国家以权力意志强制推行某种文化的时候,俗文化就处在被压制的地位。而当市民社会逐步成长的时候,俗文化也就开始不断生长,由官方或较高阶层垄断的雅文化就会出现世俗化,或被消亡。这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上文所提到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也来自于国家在政策层面的调整。以此而论,网络文化的传播其实是在俗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出现雅的某种偏向,这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一种宏观印象。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网络文化总体上是一种“俗文化”。俗文化的基本构成,在其广义上是指那些与雅文化相对的文化现象和形态,而在“其狭义上,则与通俗文化同义,包括世俗文化在内的大量下层文化活动与现象,成为俗文化的基本构成。世俗文化是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解经典文化,藐视权威,调侃规范,制造娱乐和休闲,也体现为世俗文化的重要特点。”[11]网络“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虽然唯物论早已否定了仅仅将技术作为决定社会发展根本因素的片面性,但技术哲学却从未放弃其论证严密的自我肯定。这里强调技术的因素,一方面是回避宏观视野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是要强调技术因素在微观视野中的强大解释力。互联网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技术人员定位为一种可以交互联通,快捷方便,不容易被控制的信息处理、储存和传播工具。至今,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发的诸多产品和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必备品。在高速增长的网民群体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网络社会形态也初步形成。与现实社会形态不同,网络社会由于技术的原因,打破了现实社会的层级结构,社会变得扁平化。因此,在文化形态上,传统社会彼此分立的雅俗分化,被网络互联技术冲垮,具有世俗特征的网络文化逐步成为主流。

网络俗文化的特点和现实社会的俗文化具有类似的特征。这种俗文化可以快速的被民众所熟悉、理解、掌握,成为生活习惯,并具有相当规模。网络俗文化具有对雅文化,特别是原本具有官方色彩文化的调侃、消解作用。任何严肃的东西都可以用网络语言进行再次加工,变化成具有平民色彩的文化符号。例如,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用动画版的说唱形式对雷锋式的东北人形象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演绎。从那个时候开始,网络掀起了用FLASH动画制作歌曲、故事的高潮。随后,视频制作工具的简化使得网民再次具有了对严肃题材进行改造的能力,2005年,自由职业者胡戈以陈凯歌电影《无极》为蓝本制作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差点引发一场诉讼,但在网络社会却是一边倒的支持胡戈。这随后又引发了一场全民“恶搞”的风潮。现在,用虚拟的动画和简单的视频制作来调侃严肃话题已经过时,实时追踪社会热点的爆料、人肉搜索、网络反腐、甚至炒作开始充斥在网络社会,形成了对现实社会文化更为强烈的冲击。网络俗文化在这种前提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例如过渡的调侃和戏谑,引起了网络民意的反弹,例如有人拿《闪闪的红星》恶搞就遭致民众的强烈批判。这种现象的泛滥,使得网络俗文化滑向了庸俗、甚至恶俗的边缘。网络文化的价值指向也出现了某种偏差,没有中心只有分散。对价值认同标准的不统一,分裂了网络文化的生长传承,文化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遣享受。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文化的负面作用开始向现实社会蔓延。

2006年4月1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2011年,中共中央从宏观的文化体制改革入手,强调“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2013年,国务院提出在2014年实施网络实名制。从这些不断出台的相关措施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并不是绝对隔离在现实社会的独特文化,也不是俗文化可以恣意生长的乐土,它是现实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官方文化和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雅文化对立统一的现实形态。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成熟的网络文化还远未形成,在此前提下,官方意识形态指导下的雅文化就成为调节网络俗文化的必然选择。

(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网络雅文化。从较为传统的理论讲,“雅文化,是由专门从事文化生产的知识分子在劳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造成的文化财富,它基本上是以理性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论、观念和著作”。[12]具体来说,雅文化在形式上,大都是“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知识、观念艺术体系,是由一整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概念、范畴、规律,以及用判断推理等思维手段建构起来的知识大厦;或用艺术语言、情节、意境、形象等手段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大厦”。[13]从创造主体来看,雅文化更多出自于社会精英团体的创造,并且雅文化从未脱离政治的附和,在某些时候被政治所利用,或者被政治文化所替代。因此,雅文化的创造主体可以是文化精英也可以是政治精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长久传承是由于政治需要,当文化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国家形态,她也就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网络俗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中国社会所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的。本文在前文已经论述到,中国文化从近代以来就出现了历史分野,一方面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面临市场经济和技术带来的工业式文化的冲击。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高度泛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国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来调整社会文化逐步的、稳妥的转向,因此,西方的文化和来自民间的文化就和官方文化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张力。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和其他媒介一样,几乎从未被允许离开原有的文化轨道。国家通过行政的、市场的手段不断调节原有政策和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当文化发展超越了官方认为的界限,国家一定会适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或条例规定进行调节,网络文化也不例外。例如,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表明,中国政府不会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过程中妥协,任何国外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基本政策。这也是2011年中共中央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决议的现实原因。这表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大调整的时刻。正如文件所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和雅文化是什么关系,在网络中又该如何体现呢。从一般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一种雅文化,它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从上到下的精英色彩。不过,它也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味,具有强制性,突出“强化引导”,这和具有一定自发性质的“雅”文化还是有明显区别。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具有政治色彩的雅文化要转化成具有通俗色彩的雅文化,还需要某种机制或话语的调整。目前来看,官方的这种“雅”文化还未对网络的“俗”文化构成挑战,还处在从边缘向中心的艰难转变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还缺乏一定的共识。从中共中央的文件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理论性很强,并且将传统文化也纳入其中。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否有区别,和资本主义文化有哪些异同,该如何区别对待,有没有普世价值。从话语符号来看,与西方自由、民主等文化词汇相比,社会主义文化显然还缺乏更清晰和明白的表达。因此,在网络社会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来看还难以对俗文化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网络中所传递的“雅”文化良莠不齐,并且商业色彩浓厚。网络文化的传播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种是直观的信息传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一种是综合性网站专设的文化频道;一种是专门的文化网站。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即综合性网站设立的文化频道。因为,综合性门户网站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平台,浏览量大,能够反映传播的基本情况。以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为例,人民网偏重于综合的文化基本信息的传播,包括,影视、书画、读书等,文化产业也占用较大板块。凤凰网则有诗歌、文化时评、文化地理等栏目,历史类的较为突出。搜狐网的文化板块很有特色,有资讯、历史、读书、艺术和互动栏目。特别是设置了“重磅”、“黑洞”、“人物”、“读书会”栏目,对文化历史、文化现象、文化争论进行深度的分析。总体上来看,网络中的雅文化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并且侧重于商业营销。

最后,网络雅文化很容易转化成俗文化。正如上文所论及的俗文化特征,在网络中,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拿来调侃、恶搞、质疑、批判、颠覆,这使得雅文化极容易被消解。例如,严肃的历史被改编为戏剧性的穿越神话,公益组织红十字会成了炫富的名利场,甚至宗教都可以被假和尚戏谑。

三、结语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去解决。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出的,文化改革有方向,也应有规则。笔者认为重要的一个规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网络雅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必由之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不断的突破外在规范的约束,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发形成的网络公民自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使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育的普及也使人们对外在世界有了基本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调整转向,网络文化也会显示出其雅的一面,更会成为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

3.梁启超.文化是什么[J].学灯,1922-12-9.

4.龙应台.文化是什么[J].中国青年报,2011-6-7.

5.张和平.单向度是西方文化工业的典型特质——霍克海默、阿多诺“欺骗启蒙”所展现的西方文化工业[J].西北师大学报,2010(1),8.

6.卡斯特.网络星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7-68.

7.代金平,郭娇.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J].西南大学学报,2009(3):102.

8.汪肖良.雅俗文化之争的文化反思[J].学术月刊,1996(12):26.

9.李德顺.雅俗文化之辩[J].学理论,2005(2):43.

10.李德顺.雅俗文化之辩[J].学理论,2005(2):9,27.

11.田川流.论俗文化的当代意义[J].艺术百家,2012(3):74.

12.胡潇.论雅文化与俗文化[J].求索,1990(2):70.

13.胡潇.论雅文化与俗文化[J].求索,1990(2):71.

(责任编辑:常山客)

SuitBoththeRefinedandthePopularTastes

--culturetransmissioninnetwork

NieWenJiang

Abstract:Cultureisthespiritualbondforethnicunity,thecornerstoneofnationaldevelopmentandthesoftpowerof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sthemaincarrier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inmodernsociety,thenetworkhasbecomeanimportantchannelofculturalcommunication,beingpaidincreasinglymoreattentionbymanycountries.However,thereisadeepcontradictionbetweentheculturetransmissionanditsspontaneouslyformedculturalpeculiarity.Toinherittheelegantlytradition,orallowapopulartrend,isarealisticproblemthatneedtobesolvedinculturalcommunicationnetwork.

Keywords:culture;network;transmission;tradition;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