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黎棉东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且更多往山区及偏远地区延伸,但建设沿线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损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铁路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故本文以实际铁路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铁路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类似铁路地质灾害危险评估与预防提供借鉴。

关键词: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线路整体呈南西走向,穿越四川盆地段地势多开阔,相对高差小于200m。四川盆地向川藏高原过渡段区,地形地貌为中、高山,海拔1500-4000米,构造作用为主,剥蚀切割及冰川刨蚀作用强烈,地势高差悬殊,斜坡自然坡度45-70°,局部陡直,沟谷河流纵横,河谷多狭窄,横剖面多呈“V”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总的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同时地质灾害较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多不良。项目区域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气候从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年平均温度7.1℃。年降水量542.9mm,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均无霜期12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地质环境条件

工作区处于巨型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结合部位,四川盆地西部及四川盆地向川藏高原过渡带。线路穿越成都凹陷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大渡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其中,龙门山构造带属华夏系构造体系,走向北东,南东盘又发育一系列北北东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挽近仍有强烈活动(喜山期),展布一系列雁行背、向斜带,主要有宝兴背斜、名山向斜、陈家坪背斜、对门山向斜、芦山向斜、银天坪背斜、老场向斜等;大渡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属川滇经向构造体系,走向南北,挽近仍有强烈活动(喜山期)。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特征及预测

根据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和泥石流。经统计,区内发育滑坡地质灾害点30处,不稳定斜坡点7处,崩塌(危岩)地质灾害点37处,泥石流地质灾害点25处。、主要分布在评估区西部、西北部的剥蚀侵蚀中高山及侵蚀深切河谷区,发育于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及震旦系、志留系的板岩、砂岩、千枚岩等及元古代岩浆岩地层中。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斜坡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地带,多人为挖方切坡引发,此类规模一般小型,同时见大型古滑坡堆积体,目前滑坡与不稳定斜坡多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少数不稳定,崩塌(危岩)和泥石流大多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多由暴雨及地震诱发,崩塌(危岩)多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泥石流大部分处于发展期、衰退期,部分处于停歇或终止期。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现状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工程本身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路堑边坡滑坡、崩塌,隧道进出口及桥梁桥台开挖形成的岩质高陡边坡崩塌、土质边坡滑坡,高填方软弱路基不均匀沉降及变形失稳,取土及弃土堆放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其危险性一般为小~中等。建成后可能遭受滑坡、(崩)坍塌地质灾害、软弱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失稳的危害,其危险性小~中等,部分地段危险性大。

4、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4.1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

(1)滑坡规模大小及危害程

按照对滑坡规模大小的划定标准:小型:滑坡体积<10万m3;中型:滑坡体积10万m3-100万m3;大型:滑坡体积100万-1000万m3。评估区内本次评估调查发育有37处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2)崩塌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

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按崩塌体的体积,将崩塌分为:小型:崩塌体积<1万m3;中型:崩塌体积1万-10万m3;大型:崩塌体积10万-100万m3。评估区有37处崩塌(危岩),在现状条件下为中等发育,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3)泥石流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

按不稳定斜坡体的体积泥石流危害等级可划分:小型:体积<2万m3;中型:体积2万-20万m3;大型:体积20万-50万m3。评估区发育25处泥石流,中等发育,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

4.2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应针对线路的特点,采取“以防为主,避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首先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分布活动规律、形成机制、控制因素、危害程度的不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设计方案,其次要严格勘查及施工管理,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综合治理。

(1)滑坡灾害防治对策

滑坡防治应遵循“早发现、早预防、防治结合”原则,主要措施:首先应根据勘查资料,了解滑坡滑坡与线路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截、排水工程,对于查明的滑坡,若为小型滑坡有条件则可直接进行整个滑坡体的挖除,对于不能挖除的灾害体,则应结合工程特点进行相应相应工作,如挡土墙、抗滑桩、锚索等措施。

(2)崩塌灾害防治对策

对已有的对工程存在危害的崩塌体,有条件清除的应及时清除,不能清楚的应采取相应的支挡、加固等措施。在边坡施工中采取防、排水措施,防止施工区地表水进入边坡岩体,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低路基段做好坡面的防护,在进行挖方作业时禁止使用大型爆破手段,防止产生爆破力导致堑坡坍塌,对于高路基段施工时,可设置台阶或放缓坡度,同样也可使用下档上护措施进行治理。边坡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加固防护,如砌石、挂网喷混凝土等。

(3)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

在施工中应尽量不对工程区域内原有的山坡进行破坏,防止出现山坡失衡,在进行挖方工作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弃土应堆放在相应的弃渣场,弃渣场填方也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不得随意堆弃。同时弃渣堆放场应选择在地势较平缓的地带,并在下方进行必要的拦挡,严禁堆放在斜坡及易受地表水冲刷的沟谷和沟口地带。河谷两侧的渣场,必须留出足够的河水通道,以免河水排泄不畅而形成泥石流。在进行填方施工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坡面防护措施。

(4)其他预防措施

线路工程规模一般宏大,施工人员、机械设备、临时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多,施工时间长,要同样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临时住房、仓库及设备堆放场,一般均位于地形低洼且平坦的河谷阶地或泥石流沟口等地带,必须避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等)的部位。施工便道应避免高开挖及高填方。同时项目过程中应加强相应的监测预警措施。

5、结语

在线路工程建设中,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可有效地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分析及预测,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或预防,对整条线路的安全施工、运营有重大意义。所以,在施工前应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状况、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梁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1998.

[2]韩至钧.水文地质志[M].地震出版社,1996

[3]张少锋,徐俊,李爱国,占艳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及相关问题讨论Ⅱ1.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28(05):703—7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