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详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

王碎华

王碎华

(泉州市第一医院362000)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04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是心功能减退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原因多与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关,其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体液潴留、呼吸困难、乏力等。在我国其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死亡率达40%。由于CHF病程迁延、治疗效果差及预后不佳,导致患者身心惧疲,进而影响到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因此,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近年来CHF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1、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教育: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1]。因而,必须让患者了解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心力衰竭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2)心力衰竭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情况下不能彻底根治,治疗往往是终生的。(3)导致心力衰竭恶化的很多原因是可以预防的。

2、饮食教育:告诫患者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少食多餐,心功能二级以上的患者要限制食盐摄入,一般心衰I度:每日钠的摄入平均总量在2g左右(相当于氯化钠5g);心衰II度:每日钠的摄入量应限制在1g(相当于氯化钠2.5g);心衰III度:每日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0.4g(相当于氯化钠1g);告诉患者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夜间心力衰竭发作。患者对饮水要适当控制,一般每天入水量限制在1500ml以内),以免增加循环血流,增加心脏负担。告诉患者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蘑菇、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食物,如鱼、瘦肉、奶制品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3、心理教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长期患病,心理状态较差,多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安慰、疏导、鼓励使患者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告诫患者避免心情激动等情绪对心力衰竭的诱发。医务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针对患者的需求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4、生活方式教育:合理有序的日常生活是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日常生活指导,如:A、保持充分的睡眠时间:以减少其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夜间睡眠要充足,睡眠姿势和采取半卧位或高枕位,以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若为重度心衰患者,可尽量减少其下床活动时间,并要及时清洁床单及随身衣服,以防止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压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B、减少诱因:对于CHF患者首先要注意其防寒保暖,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室内温度,在感冒流行季节,避免患者到公共场所,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患者情绪有较大波动,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减轻心脏负荷。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体征,动态监测心功能变化,若发生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以采取积极治疗。

5、服药教育:患者在服用硝酸脂类药物时,要告诫患者此类药物作用强,起效快,容易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输液速度应缓慢,根据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嘱咐患者立即平卧,停用或者减慢输液速度。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患者不能随意调整剂量,服用此类药物期间定时监测心率并记录,定时抽血查地高辛浓度,如果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率减慢(<60次每分)、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黄绿视、头晕、头痛、嗜睡等症状时,应暂缓给药,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及时给予临床处理。在应用利尿剂时,要观察患者尿量、血电解质、尿酸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尿量增多、倦怠、乏力、恶心、腹胀等症状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给予临床处理,并告诉患者多食用含钾离子较多的食物,如豆类食品、各种瘦肉、香蕉等。

6、运动教育:在患者病情稳定、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小范围散步、慢走等,运动时要由专职护士或家属陪同,并在运动期间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7、出院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前指导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并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疾病复发和其他并发症。并应指导患者适当地进行康复运动,对患者的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家属能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让患者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

1、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方法与形式:不同文化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在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知识方面的认知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程度的心衰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体现出专科特点,而且内容应具体,如在对患者进行摄盐量指导时必须具体到克数,而并非仅仅告诉患者应该进低盐饮食。文化层次较高者,侧重在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宣传;对非知识型患者,将不良卫生习惯及遵医行为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和生活照顾之中。在口头进行入院教育,出院教育,生活常识教育,集体授课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按患者不同情况以书面形式制定详细的个人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家属教育,并根据治疗方案的改进不断调整计划,此方法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一般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利用专题授课、健康教育手册、专题VCD宣教片、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载体,通过病友联谊会、“一对一”的指导、电话随访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一项对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交谈和提供印刷品[2]。

2、出院后健康教育方法与形式:沈玉枝等通过专人负责;制定教育计划;安排患者定期进行客观指标监测;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建立通畅的就医途径;采取多样的方式加强和患者的交流等措施对患者实施院后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三、讨论

在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延长心力衰竭病情进展,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对改善其生活质量。保持病情稳定、减少复发和死亡率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病情改善,同时还能够改善护患关系[3-4]。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病情基本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掌握。能够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再住院率。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和病死率,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通过观察证明,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系统的分阶段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体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程护理理念。把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护理指导结合为一个有机体,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内容,随时获得医护人员的帮助,从而达到扩大整体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25

[2]沈玉枝,王贵芝,邢宇,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院后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06,6(3):23-25.

[3]徐静,陈桂华,尹晓丽.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5):1152-1153.

[4]高柏青,杨丽敏,石英.健康教育方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13(21):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