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姚小娟

关键词:历史现象;思维能力;创造性

作者简介:姚小娟,任教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创造是人类运用脑力和体力生产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社会运动。创造性思维即是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中存在着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现象。我们也时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对这一现象的批评。然而,在批评之余,对于在教学中应通过怎样的具体操作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一个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人们却论之不多或不深。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一、加强历史学科外延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

历史学科的外延教学,就是将历史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来,或将

其它知识切入进去,使教材内容和课外知识,尤其是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嫁接,在知识与知识的碰撞与结合中,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灵感,点燃历史思维的火花,强化历史意义,培养创造能力。

1.引用课外史料旁证教材观点

现行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大多是高度简约的史实和史论的结合体。它只是对人类发展进程和重要史实的高度概括。历史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教学的照本宣科或机械灌输上,那么历史知识的广延性、丰富性、规律性以及教育性特点与功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与体现。鉴于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适当引入相关的史实和史论予以补充旁证,枯燥的“历史”就会变得血肉丰满,可感可信。

2.借相关学科知识诠释历史现象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相互联系,将人类创造所有文明成果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历史教学正可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课堂,通过不同门类知识的碰撞与结合中,以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历史认识。历史教材,可与相关学科沟通延伸的机会很多,只要目的明确,把握适当度,教学时可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予以诠释。

如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可引用地理、社会学科知识予以适当说明。在各相关学科中,与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时政。历史教学时,将时政引入课堂,把历史进行后续延伸把时政予以前瞻回顾,并根据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将其融会贯通,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可引入的时政内容很多。如中东问题、美国黑人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等人们普遍关心的时政话题都是很好的切入口。

3.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洞悉未来

历史记载了人类长期的实践经验,积聚了亿万先人的智慧成果,历史经验浩繁宏富,哪些知识经验具有借鉴价值,就全凭教师的历史悟性和现实敏感了。一般来说,那些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便于典型解剖、且富含教育价值的历史内容理应成为具体操作的首选方面。

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将封建落后思想进行归类列举,指出现实社会存在的封建残余和封建思想的变形,然后将其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列举,不仅理清了历史上封建落后思想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把那些残存在自己的身边、而又不知不觉的封建落后的东西挖掘出来,予以剖析批判,并通过对比、分析、评价来提示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其受到文明进步思想道德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至于全盘授予,而至于相机诱导。”上述三种思想的外延教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想品质的有益尝试。引课外史料旁证教材观点,通过求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借相关学科知识诠释历史现象,通过聚合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统摄性;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预见未来,通过历史知识的联系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指向、多层面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得更广阔的源头活水。

二、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是双边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加强历史学科外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而运用讨论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但是两者的积极参与者有所不同,如果说前者积极参与的主动权在教师的话,那么后者的则在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展开讨论,能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去猜测、推导、反正,以启发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运用讨论法的具体操作有四个步骤:事先布置讨论题;组织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总结评价。首先,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必须要科学,重质量,因为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于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讨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那就达不到培养创造性的目的。

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问题应该是课本上没有明确答案的内容,或者从课文内容不同的角度、层次发问。例如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变化提问的角度,会使学生感到新奇,这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中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适合的。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再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他们对陈述性问题常常不屑一顾。历史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有意识地就课本内容多问一些为什么,提一些诸如义和团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洋务派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过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理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到对历史事实进行冷静的价值判断上来。

运用讨论法的四个步骤中至关重要的是讨论这一步骤。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参与讨论,那么整个讨论法的收效就不大。因此,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在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应该注意的是要形成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保证讨论法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运用讨论法时应该树立教学的民主意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中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置师生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思维个性,切忌压抑学生的思路。

其次,教师要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敢想、敢问、敢说,使其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最宜于培养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讨论法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运用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巴尔扎克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采用讨论法,事先向学生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心、未知欲去探索,当学生感到有疑问并跃跃欲试时,正是教师引导其步入创造思维宫殿大门进行探索寻求的良机。讨论时涉及到学生有疑问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尤其是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时,学生会做出快速反应,此时,教师通过示意、引导,让学生灵活地确定不同角度、方向、层次,以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讨论法能够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其次,运用讨论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讨论课不仅要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制度本身,而且还要评价同学在讨论中的见解。

例如,讲“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可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对其做出评价。讨论中有学生充分肯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所起的作用;另有学生就指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因此,它不能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要从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来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通过这样的讨论评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因此而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纵贯古今中外,有丰富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讨论法适当而有效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国际之间的国力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加强学科外延教学和讨论法是两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陆银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9(2).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邮政编码:53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