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干预效果观察

周萍

周萍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201400)

【摘要】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是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良肢位摆放进行康复治疗,对照观察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在肢体痉挛、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废用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良肢位加常规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032-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许多患者经抢救治疗后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以往脑卒中早期护理的对策都注重在偏瘫患者常规护理的模式上,虽然也注意到患者患肢的功能位,但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忽略了早期良肢位的设计和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2008年05月~2010年-9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良肢位摆放干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脑卒中患者110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按照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8-78(平均64.6)岁;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7-79(平均63.5)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相近,治疗前fugl-meyer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同时采用良肢位的摆放及早期康复护理。

1.2.1良肢位的摆放: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就使其保持良肢位。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包括:

1.2.1.1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朝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患侧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下垫一软枕,手臂尽量伸直,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下肢伸直,〖HT5”,6”〗月〖KG-*2/3]国[HT5”〗窝下放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脚下放置足托,以防足下垂、内翻;

1.2.1.2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方,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呈90°,上肢伸直,手掌面朝上,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轻度跖屈。健侧下肢髋关节屈曲呈90°,膝关节屈曲呈90°,下垫一软枕,踝关节呈跖屈位。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缓解异常痉挛模式;

1.2.1.3健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关节屈曲呈90°,胸前放置一枕头,肩、肘关节放置于枕头上如抱物状,腕关节轻度屈曲,手指伸展,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2]。

1.2.2早期康复护理计划: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3]。

1.2.2.1卧床期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

1.2.2.2离床期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步行训练;

1.2.2.3日常活动能力训练,1次/d,20-30min/次,治疗组均为连续14次以上,平均18次。

1.3评定标准:主要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方法评定,于患者入选时、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时各评定1次。

2结果

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fugl-meyer值有大幅度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值比较

3讨论

良肢位摆放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目前多应用在中风患者、截瘫、四肢瘫等软瘫期患者,能够对抗患者肢体痉挛模式的出现,促进肢体功能更快的恢复[4]。因为卒中病人的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特定的病理过程表现为病人病情将经历驰缓期向痉挛期转换的过程,多数病人的痉挛模式为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病人这种痉挛模式既是恢复的自然过程,又是进一步恢复的障碍,早期的康复护理中注意体位的正确摆放,会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程序。但应注意随时根据病人的痉挛模式设计康复体位,更应注意患肢的被动运动。被动活动关节目的在于可预防压疮和挛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疼痛等[5]。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由于早期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和医源性限制必须卧床休息,所以忽视了急性期患者的卧姿及偏瘫肢体的功能康复,致使许多患者虽然抢救了生命,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降低致残率,我们将观察组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功能、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良肢位的保持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加速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功能训练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6]。通过输入各种正常的运动模式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本文资料显示:良肢位的摆放、早期的被动运动、恢复期的主动运动及出院后跟踪指导,坚持功能锻炼,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其它相关报道相似[7]。所以在临床中,使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专业人员做到及时的随访和评估。这是一项烦琐的、持久的、需要相当耐心的工作。因此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患者主动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收到比较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马维艳.运动意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17

[3]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5

[4]陈伟红,夏春丽,李绣球.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褥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22-424

[5]寻晓惠.脑卒中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当代护理杂志,2002,9:68-69

[6]王立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6

[7]罗红艳.良肢位及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67(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