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对剧本的解释以及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演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导演对剧本的解释以及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演中的意义

李小红

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剧本分为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两大类。其中文学剧本是编剧撰写,以生活元素为创作根本,在文学剧本的基本基础上,为创作依据和素材;分镜头剧本是导演要完成的。在表演艺术中,剧本属于一度创作,导演及演员均属二度创作。通过导演和演员的创作将文学剧本的人物变成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研究剧本剧作上的特点,进行导演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是导演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在创作中,研究确定剧本的题材、体裁风格关系到导演构思和艺术处理。不同的体裁,需要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导演对剧本的风格确立直接影响到演出风格即演出个性的确立。

导演在二次创作中是以精读剧本并进行周密的分析为提升表演,达到最高任务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全体创作人员进行剧本分析的方向性指导;并在共同分析剧本中达到统一认识、统一创作意图、统一行动,促进发挥各艺术部门的创作积极性。

而在演员的二次创作中,演员是以电影文学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为创作蓝本,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各种综合手段体现出来,表演时也必须考虑到银幕的综合效果和表演的总体感。综合艺术中总体感的表演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追求人物塑造的总体感,二是把握作为多手段创作中演员表演创作的总体感。因此,一个电影演员要熟悉电影艺术的特性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要考虑到银幕的综合效果、表演的总体感和银幕多方面的感染力,以便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能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充分发挥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去丰富、烘托、渲染和加强演员的表演。

首先,导演是二次创作中的灵魂人物。电影是一项集体创作,而导演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是占有中心地位又是毋庸置疑的。导演的工作贯穿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导演的艺术体现在整部影片的风格上。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领域,剧本的选择上就表现了导演的倾向性。导演对二次创作的升华也可以带动演员对创作的升华,可以说优秀演员的产生离不开导演对演员的栽培。

其次,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摄影表演到各个主要创作部门都要以导演的整体创作出发,体现导演的意图。在电影开拍之前,导演往往会把影片的整体构思和设想表述在自己的“导演阐述”里,通过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与摄制组的全体创作人员进行交流,使他们能理解导演的构思,在创作过程中能和导演进行默契的合作。在导演完成电影的宏观构思后,便会在拍摄过程中,对艺术和技术的要求作微观的把关。

再次,演员的莅选是导演对角色形象认识的一次实践碰撞,导演决定演员。在二次创作中,角色形象在导演的脑中浮现,角色与演员的对应关系成为一个整体关系。导演在莅选演员的时候考虑涵盖了两方面,一是整体形象、剧本的风格体裁、甚至于人物群像或舞台画面的构成等。二是对角色大调子的内核的把握。通俗来讲,是角色的气质、整体感觉。演员的可塑性要由导演来观察,优秀的导演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

在表演艺术中,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拓展为在表演二次创作中,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的变化,在创作上有以角色特点为蓝本,拓展地发挥余地,调动自身一切能动的积极因素,创作升华文学剧本中的人物。

演员在二次创作中是以导演对剧本的阐述为基础方向与行为坐标,并在这之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来达到另一个层次,即表演层次的升华,达到角色即是自己,自己又高于角色本身的境界。

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并非任意无基础的发挥,而是要建立在对剧本的分析上,首先演员对剧本的分析在以下几个层面:了解剧本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员要对剧本的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演员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矛盾冲突,搞清情节脉络。

演员主观能动性的另一个表现就体现在角色(上接第74页)分析上,如果说剧本分析限制了演员创作中发挥的空间,那么自身角色分析则是演员与角色的碰撞与融合。做好角色分析,是演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础,也是成败关键。在这里演员的角色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找出角色在剧本中的集体行动线索;找出角色在剧本中的集体行动线索作用;找出角色性格上的特点及在集体行动中的色彩。

参考文献:[1]刘汁子,《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中国电影出版社。

[2]梁伯龙,《电视表演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霍璇、崔新琴、陈浥,《影视表演的第四台阶》,中国电影出版社。

[4]崔新琴、陈浥,《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5]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中国电影出版社。

[6]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7]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