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脊源性眩晕症患者行中医微创配合整脊调曲治疗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颈脊源性眩晕症患者行中医微创配合整脊调曲治疗的观察

李强

李强

(资中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内江641200)

【摘要】目的:分析颈脊源性眩晕症患者行中医微创联合整脊调曲治疗的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给予中医微创联合整脊调曲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中医微创松解病变点,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经中医临床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颈脊源性眩晕症患者,定向给予中医微创联合整脊调曲治疗方案,具有着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颈脊源性眩晕症;中医微创;整脊调曲治疗;评价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339-02

颈脊源性眩晕是由于患者颈椎骨关节紊乱、椎曲改变,而产生交感神经、椎动脉刺激诱发的头晕目眩、颈部活动受限情况。患者除眩晕症状外,还多伴有精神萎靡、耳鸣眼花、视力下降、恶心呕吐情况,从中医临床层面来讲,此病症隶属于“痹症”、“眩晕”范畴,如不及时施治,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1]。本研究为切实强化颈脊源性眩晕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针对性纳入了我院2013年4月以来所收治的36例颈脊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向给予了中医微创联合整脊调曲治疗方案,为便于治疗效果观察,特纳入了我院同期收治的另32例同病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单纯实施了中医微创治疗方案,进而就不同治疗方案下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治疗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吻合《中国整脊学》中关于颈椎源性眩晕症临床诊断标准,主诉症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失眠多梦、耳鸣、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脑胀痛,舌淡青紫苔白腻。经超声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情况。系统排除其他眩晕相关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知情自愿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6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跨度24~62岁,平均年龄(38.5±12.8)岁,病程1~10个月,平均(5.7±2.5)月。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跨度22~65岁,平均(37.4±17.5)岁,病程1~9个月,平均(5.8±2.7)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中医微创松解术,以筋骨针于头后枕部上下项线选取5个软组织异常改变点,先取枕外隆突点并标记,进而在上项线上向两侧各旁开2.5cm左右的软组织异常点处定点,再向外侧各旁开2.5cm处定点。此五点为项韧带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的止点。再于第二颈椎棘突中点及两侧分叉处找寻软组织异常改变定1~3点,此处为头后大、小直肌及头下斜肌的起点。颈曲异常者于颈5、6、7棘突及胸1棘突处寻找软组织异常改变点[2]。完成软组织异常改变点定位后,引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头部前屈,颈部常规消毒铺巾后,以0.3cm筋骨针于定点位置作微创松解术,颈椎上下项线及枕外隆突松解时需配戴无菌手套,以左手拇指按压治疗点处骨面,针体沿着拇指盖处进针,针体同枕骨局部骨面垂直,针口线于人体纵轴平行刺入,触及骨面后再予纵行疏通横行晃动2针后出针。针体直至棘突骨面,于病理层次及骨面提切2~3针后出针。作C5、C6、C7、T1棘突松解时,针口线应同人体纵轴相一致,针体以垂直形式刺入骨面。若患者存在低头动作受限,可松解棘上韧带2~3针后出针;若仰头动作受限,可予以松解棘间韧带2~3针后出针;若旋转动作受限则予以松解回旋肌、多裂肌2~3针后出针。

观察组36例患者于中医微创松解病变点基础上联合整脊调曲治疗,主要以牵引法配合正脊骨法及中药辩证施治法实施治疗。牵引法:遵循上病下治原则,以三维调曲或四维调曲法作腰椎曲度调整;对存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可于眩晕症状缓解之后作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正脊骨法:采取辨证施治原则,颈椎旋转型患者采取颈椎旋转法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采取牵引折顶法纠正,寰枢关节错位患者采取寰枢端转法纠

正[3]。中药辨证施治:气血亏虚患者,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以健脾理胃、补气养血。痰蒙清窍型患者,则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以醒脑开窍、燥湿祛痰。风阳上拢型患者,则以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1.3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实施72例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治愈:临床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椎体旋转及屈曲恢复,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显著减少,过度劳累后偶发作,椎体旋转及屈曲恢复。无效: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均未见改善,椎体旋转及屈曲未见恢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可知:观察组36例患者经中医微创配合整脊调曲治疗后,显效患者24例(66.67%)、有效患者10例(27.78%)、无效患者2例(5.55%),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对照组36例患者经中医微创治疗后中,显效患者20例(55.56%),有效患者9例(25.01%),无效患者7例(19.43%),治疗总有效率为80.5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中医临床层面来讲,颈脊源性眩晕隶属于“痹症”、“眩晕”范畴,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人们工作中长期呈端坐姿势,导致颈、腰部一直处于僵直状态,加之日常锻炼、活动不足,产生颈椎、脊椎劳损,长久以往即会压迫周边神经组织,产生椎动脉供血不足,久之出现颈脊源性眩晕。基于眩晕症状日常发作频繁,亟待临床合理治疗干预。中医治疗,颈脊源性眩晕主张疾病本源着手,强调纠正患者颈脊椎体关节紊乱情况,在椎体病变纠正干预后,在辅以中药及功能锻炼维系即可良性降低患者预后眩晕症状复发,最终实现治愈目的。

本研究中,针对72例患者所实施的中医微创松解病变点方式,具体是本着“理筋”原则展开,因为患者眩晕症状的产生同其肌肉损伤、筋脉失养所致气血不荣情况相关,因此采用筋骨针松解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改善肌肉损伤情况、通络活血尤为必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它最初由美国临床医师JanetTraveII于1944年提出,她发现肌筋膜炎患者骨骼肌膨大结节处进行针刺或缺血性按压时,可产生躯体局部性疼痛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并伴随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临床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以分为活化触发点和隐性触发点两种。运用干针和湿针治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即可有效降低患者颈椎组织内压,促使患者受压肌神经得到有效恢复,最终于经络畅通态势之下,促进脑部供血,缓解患者眩晕症状的发生发展。而观察组36例患者所实施的整脊调曲治疗,则是通过科学的中医牵引配合脊骨复位方式,予以纠正患者颈椎失稳情况,促使患者椎体曲度有效恢复正常态势,缓解患者枕部、颈部、肩部等局部痉挛问题,更好的维持颈椎动力平衡性,并在牵引复位过程中通过中药辨证施治,更好的实现了患者眩晕症状的有效根治[4]。现实中,通过中医微创松解术协同整脊调曲治疗颈脊源性眩晕患者,疗效更佳。

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即可知晓,经中医微创配合整脊调曲治疗的观察组36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应用中医微创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颈脊源性眩晕患者行中医微创配合整脊调曲治疗的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捷,李光春,陈兵等.手法联合针刀对37例颈源性眩晕的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6):39-40.

[2]丁悦森,毛湄,潘慧敏等.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5):36-38.

[3]冯育德,王瑞娜.刮痧、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症[C].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3:1-3.

[4]洪东方.电针结合四指推脊柱微调法治疗颈性眩晕40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5):439-440.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