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方式

娄为清

娄为清(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0037)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4年接诊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经过30d的治疗周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理机能、精神状态、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与医护人员关系融洽,满意度较高。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满意度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人性化护理方式对提高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作用,使护理工作更能切合病人的需要,较少病人的身体疼痛和精神压力。我院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法后,获得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终末期;心理衰竭;人性化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64-01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发展至终末期的临床症状,往往伴有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差,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再度病发时,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病人有限的生存期内,提高护理的有效性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是使其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工作的关键[1]。另外,人性化护理更能贴合患者需求,有利于病患建立的面对疾病的勇气,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恢复信心,从而达到延缓病情效果。

鉴于对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显著疗效,我院积极引入人性化护理疗法,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收的30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标准:神志清晰,自愿配合护理观察。将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干预。观察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2.23±0.93)岁;其中,冠心病5例,高血压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疾病7例,风心病1例;平均病程为(6.22±0.85)年。对照组: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为(63.02±0.95)岁;其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肌病3例,心功能疾病6例,风心病2例;平均病程为(6.01±0.6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日常护理疗法:遵循医嘱,给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定期进行各项健康情况检查,做好检查记录[2]。提示患者生活习惯和注意事项,实施常规心理护理。

对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实施常规医疗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同对照组。②布置温馨的治疗环境,比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及时打扫,保证病房地面和患者床铺卫生;在窗台位置摆放盆景,将窗帘更换成暖色格调。③建立周围支持系统,向患者及其家属、朋友等讲解人性化护理方式,令其对护理工作形成具体的印象,调到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④加强与患者交流,常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陪他们聊些家长里短,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减轻精神压力,鼓励病人家属协助医护人员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⑤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科学的服务流程。在日常护理中,医护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患者留下较好的印象,保持亲和的面容,降低说话语调和速度,增加护理耐心,包容患者情绪,重视患者的提议,拉近与患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在病人提出治疗疑问和病情询问时,给予专业解答,提高办事效率;注意观察病发证,发现非正常指标,进行核实和监督,并立即报告给医师[3-4]。

1.3疗效判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治疗结论。①生活质量指标包括生理机能、精神状态、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等,每个指标最高分值为100,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②治疗干预1个月后,给30位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保证问卷百分之百收回,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对自身的健康评定、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采用百分制:非常满意(95~100分)、比较满意(85~95分)、不满意(85分以下),患者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15。

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最新推出的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对两组数据进行P值检测,如果P<0.05,则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__________

2结果

2.1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六项生活质量指标进行统计,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状态、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70.3±7.5、72.5±9.1、71.5±9.1、72.4±8.2、69.6±8.5、70.1±8.2,相应的,对照组的得分分别为:61.1±8.5、62.3±7.1、63.1±7.5、60.3±8.5、61.8±9.6、62.5±8.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比对照组的73.3%高出近20个百分点,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大变革,也是未来护理的发展方向,它主要包括社会关怀和心理关注等方面,使患者感受到情感上的照顾,对医护人员和治疗充满信任、信心。护理人员通过行为关怀病人,并给予他们专业的康复指导,鼓励患者乐观生活。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治疗方法,患者的各项生活指数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恢复速度。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安抚了病人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5]。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患的生活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提升,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较为满意。人性化护理方式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医疗的要求,更能体现医学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1]吕玉娣,远红,梅玲,等.惠州市临床护士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6B):12-14.[2]程秀红,蒋祺霞,刘云.成人压疮预防指南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97.[3]沈桂彬,张丽华.血清骨桥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0(5):4680.[4]黄清苑,温利辉.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