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活动与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浅析数学活动与思维的培养

赵佳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赵佳佳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活动;思维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注重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因此,数学教学应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把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又如每册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大部分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能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成功地带到日常生活中,归根到底,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数学知识都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往往是一串串的数字符号,就连我们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学解决问题也多与现实生活无关,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期待他们能成功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呢?所谓数学来源于现实,就是为了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其中一点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的现实背景,能把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等融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从小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尽可能在学习活动空间中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积极寻求身边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二、注重在探索过程中提出质疑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疑是学习的开始,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和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再创造与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敢问、敢学、敢疑的良好习惯,尤其教育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要敢于质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并能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敢于质疑问难。又例如,教学图形拼组中有一题是问“缺了几块砖”时,有学生提出:“这能不能用我们生活中拼图的方法来推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学具动手操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变了书上只介绍一种推导方法的简单模式,分别使用了拼合与分解法,在玩的过程中学到,认识到每块砖都是一样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来解决问题,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

三、在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其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往往会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多开展相对应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教具、等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条件进行操作;从而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如我在教学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没有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证明;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自己去发现、总结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

四、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教育家斯托亚利说:“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思维形成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他们有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表达欲。在活动中得到感性认识被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收获。如我在教学“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定理时,师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先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教师再进行补充、归纳。学生对此定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术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遐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数学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中有效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礼祥.社会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