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冷敷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1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冷敷的应用

周丽1汤其英2(通讯作者)

周丽1汤其英2(通讯作者)(1.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四川宜宾644000)(2.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宜宾市南岸B区)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439-01【摘要】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冷敷在降低穿刺点渗血、血肿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行PICC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执行常规操作流程,治疗组术后于穿刺点敷料外使用冰袋(100ml,干毛巾包被)局部冷敷,观察两组术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血肿发生情况。结果:24小时后观察,治疗组穿刺点渗血、血肿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PICC术后穿刺点冷敷,可有效降低穿刺点渗血及血肿的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冷敷;穿刺点渗血、血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1]。其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操作简单安全,不需缝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值得推广。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穿刺点渗血、血肿是PICC置管后最早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给病人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通常在术后24小时后观察发现血肿,现临床中通过冷敷后热敷多能缓解。我科现尝试在术后即使用冷敷,发现在降低穿刺点渗血及血肿发生率上有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符合PICC置入标准的病员200例,年龄15-64岁,其中男性109例,女性91例。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脑、肺、全身并发症;(2)有明显的出凝血功能异常;(3)外周血管情况不佳,不适宜行PICC术者。将200例病员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出凝血时间、药物治疗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2方法:两组均继续执行针对原疾病治疗方案,穿刺过程均为一次穿刺成功。对照组执行PICC常规操作流程;治疗组在实行PICC术、敷料包扎后,立即于穿刺点使用冰袋冷敷。冰袋容器采用废弃输液袋,内装100ml蒸馏水,平整冻结后,以干毛巾包被,置于局部冷敷。观察两组术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血肿发生情况。

首次更换敷料时(术后24小时),敷料血染痕迹最大径超过1cm记为有渗血。

观察、对比期间不使用促凝血药物等其它影响出凝血时间的措施。1.3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对照两组统计结果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置管后症状的观察分析,我们将出现渗血、血肿者记为阳性,其余为阴性。通过计算得出: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有显著差异,达到预期效果。3.讨论在临床实施PICC中,穿刺点渗血及血肿时有发生。出现血肿时,通常在术后24小时观察时才发现。在各地医院中,通常采用局部冷敷后热敷的方法来达到减少出血、消除血肿的目的[3]。但此法治疗时间较长,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及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改善这一现状,我科通过对200例实施PICC的病员进行对比观察,将冷敷提前至术后进行(或者理解为预防性使用冷敷),准确记录各患者的渗血、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表明,PICC术后即进行冷敷可显著降低了穿刺点渗血及血肿发生率,还可减轻患者疼痛。考虑原因为局部温度降低后,穿刺点血管适度收缩,血流速度减慢以及局部炎症反应被抑制等因素,减少代谢产物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有利于穿刺点止血。此方法未明显增加成本,同时减低治疗风险,减轻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高玲循证护理在防治PICC导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23[2]毛新俊,胡振快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术的应用[J]医学新知杂志,2008,19(2):35[3]石灵芝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并发症的护理与防治[J]当代护士,2011,3(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