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崔桂明

(河北省东光县医院麻醉科河北沧州061600)

【摘要】目的: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肌间沟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关键词】肌间沟法;神经阻滞;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098-02

臂丛神经阻滞是当前手术科临床常见麻醉方法,该麻醉不仅具备显著的麻醉效果,还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能够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普遍应用于上肢手术和肩甲手术中,且在该手术中以肌间沟法麻醉为多见,患者在接受麻醉过程中能够避免气胸的发生,麻醉方式具有经济和操作简单的特点[2]。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经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2~80岁,体重在30kg~80kg,按照患者手术部位可分为左肩和左上臂42例,右肩和右上臂48例。所有患者根据研究标准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麻醉措施。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进行前进行12小时的常规禁食,停止一切治疗药物,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指导患者口服0.5mg和0.1mg的阿托品和鲁米那,在进入手术后为患者做好供氧措施,对各个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建立静脉通道。位于颈部中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中间的凹陷部位找到肌间沟,对水平线之间的交叉点进行确定,将该部位作为麻醉穿刺部位,采用在7号头针以垂直方式进入刺入皮肤,进针时不可快速注入,需缓慢进针,进针深度主要以1.6厘米左右为主,在刺破椎前筋膜后立即回抽,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或血液,若未发现则将1:200000肾上腺素和丁卡因0.25%及1.6%利多卡因与17ml的局部麻药进行混合,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身体素质等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剂量。

1.3效果评价

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优、良、差三个标准。观察指标为:优:麻醉后肌松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身体无明显疼痛感,情绪较为稳定;良:麻醉肌松效果一般,术后患者身体稍有疼痛感,需给予少量镇痛药进行缓解;差:麻醉后肌松效果差,术后身体有明显的疼痛感,需立即转换使用其他麻醉药剂。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1.0展开处理与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完成,在手术进行前,有27例患者需给予杜氟合剂进行辅助麻醉,在所有麻醉患者中占30%。在麻醉效果为差的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麻醉方式改为了氯胺酮麻醉,7例患者麻醉方式改为丙泊酚麻醉,有3例患者麻醉方式改为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当前,医学临床在面对肩部手术及上肢手术时其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而在此类型手术中,麻醉方式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为肌间沟法[3]。肌间沟法是一项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的麻醉方式,该麻醉能够在简单的操作下达到良好的阻滞范围,且在临床应用中不会给患者造成传统麻醉存在的气胸问题,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但是,虽然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手术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其仍存在部分问题未得到解答,如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出现了镇痛不完全现象,还有的患者半边肢体镇痛效果良好,半边肢体有痛感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其实是由层薄鞘的扩散引起[4]。若在该手术中由经验少、资质过浅的麻醉医师来完成,其会难以掌控机构间的刺破位置,使得麻醉阻滞范围出现不完全[5]。因此,在临床中,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普遍需选择经验丰富的麻醉师实施,保障麻醉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临床麻醉效果,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从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肌间沟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参考文献】

[1]王军.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07):1162-1163.

[2]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张忠勤.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4(03):41-42.

[3]周向阳,马刚,高玉华.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连续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5(09):1015-1016.

[4]余斌,孙佩莉,杨博,李中.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7(06):63-66.

[5]张海燕,刘振华,叶福才,周锦辉.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