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总结

/ 2

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总结

蔡丽威

蔡丽威(松原市中医院138001)

李景华,男,53岁,大学学历,主任中医师,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现任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医30年,一直从事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在临证中中药使用率达90%以上,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景华主任医师在多年内科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医肝病的治疗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上尤为突出。现将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一痰瘀交阻是中医学阐述脂肪肝的病因、病机的关键[1]

李景华医师在长期从事内科工作中,总结出了“痰瘀内阻、百病由生”的观点,这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2]。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认为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原因,现在常见的脂肪肝,充分可以证明李景华主任医师的这一观点。中医学痰瘀理论为中医防治脂肪肝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亦随之改变,过食肥甘,贪于饮酒,以车代步,多卧少动,这些不利因素致使体内痰湿内生,久而影响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停留于肝内而成脂肪肝。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痰和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痰浊和瘀血留滞肝脏,久而形成肝硬化、肝癌。所以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时通常会采取健脾化痰,活血通络的方法,阻止病程的进展,在他多年肝病临床实践中证明,痰阻淤滞学说对于指导肝病治疗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体质学说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

李景华主任医师也非常善于把中医体质学说应用到临床。在肝病治疗过程中他通过引入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质选方用药,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如在治疗脂肪肝时,李景华主任医师通过研究发现,凡属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的人群患脂肪肝的发病几率较其他体质人群高很多,这与体内脏腑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脂肪肝的病位虽在肝,但其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气以升发为顺,属木之性,宜条达而恶抑郁,气机通畅与否,与肝之疏泄关系密切,如肝之疏泄正常,精微、情志得以疏通,自然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反之,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布化失施,痰浊郁阻于肝脏而成脂肪肝。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的疏泄离不开脾胃,同时湿邪与脾还存在“同气相求”的关系。脾胃运化失调,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反成痰浊,或因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受损;或因脾胃素虚,气虚不运。其结果是造成体内气滞、积生、痰阻,而脂肪肝自生。“肥人多痰”、“体胖多痰”患者多舌苔白腻、舌质暗,脉多沉滑。均属湿热痰凝,痰湿阻络之证。治疗上多采用草决明、荷叶、醋柴胡、郁金、泽泻、山楂、泽兰等药物;如脾虚者加葛根、党参、苍术等药物。

三行气化湿法在脂肪肝的应用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李景华主任医师在肝病的治疗过程也非常重视调护脾胃。他认为肝病病位虽在肝,但与脾胃关系密切,因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健运,则湿邪得化,津液输布,自然身体健康;脾胃不运,运化失司,湿邪变成痰浊,成为各种致病因素。本病的病机是气滞、积生、痰阻的特点,我们把健脾、行气、消滞、化湿作为脂肪肝治疗的基本方法。处方使用我院的自拟协定方化浊消脂汤,方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青皮、苍术、荷叶、葛花、扁豆花、厚朴花、泽泻、山楂、绿茶、甘草等。同时根据病情而随证加减药物,湿热偏盛加用车前草、草果、大豆卷;乏力便溏加用黄芪、白术、薏苡仁;肝区疼痛加用延胡索、泽兰;纳呆腹胀加用鸡内金、莱菔子。

四典型病例

患者,孙某,男,40岁。患者于两月前自觉肝区不适,在医院检查B超示:重度脂肪肝;血脂升高,肝功能ALT120U/L,CHE12940U/L.服用辛乏他汀,效果不佳,于2011年2月10日就诊于我院。主诉肝区不适,时有隐痛,无恶心呕吐,二便调。体格检查:神清语利,营养过盛,体形肥胖,嗜食肥肉,偶有饮酒,量中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缓。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丙肝(一)。实验室检查:AST:109u/L,血脂检查各项指标明显升高,血糖:8.56mmol/L。B超检查示:重度脂肪肝。西医诊断为脂肪肝,中医诊断为肝痞,气滞湿阻型,以行气化湿为治法。以协定处方化浊消脂汤口服。处方:半夏10g、陈皮15g、枳实15g、茯苓15g、青皮10g、苍术15g、荷叶15g、葛花15g、扁豆花5g、厚朴花5g、泽泻10g、山楂15g、甘草10g。每日一剂,一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继服一月,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复检B超脂肪肝明显恢复。

参考文献

[1]张玉佩,杨钦河,孔怡琳,程少冰.从痰瘀角度探讨脂肪肝“二次打击”学说[J].《新中医》2010年10期.

[2]杨钦河,刘菊妍,陈孝银,等.祛湿活血法为主治疗脂肪肝56例[J].新中医,2002,34(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