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级饮用水工程单一水源现状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县、区级饮用水工程单一水源现状的对策研究

王健熊莹

王健熊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水利局323000

摘要本文以莲都区为例,对县区级饮用水单一水源现状进行研究,积极寻求对策,促进县区级饮用水工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饮用水工程单一水源水量污染备用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随着城乡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饮用水安全形势也日愈严峻。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上都编制有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规划,并实施相应保障措施,而地级以下县区则由于种种原因,饮用水工程单一水源问题十分普遍,饮用水安全保障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县区级饮用水单一水源现状进行研究,积极寻求对策,使其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丽水市莲都区范围多为山区,区内山塘及小二型水库较多,缺乏大型的水库水源。除碧湖镇、老竹镇2个乡镇实行饮用水工程集中水源供水外,其他多为分散单一的水源,其饮用水工程安全保障存在隐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莲都区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莲都区饮用水工程现状

丽水市莲都区做为2011年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县(区),自2003年开展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省、市、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实现农村安全饮用水全覆盖,截止至2011年底,本区符合农村饮用水专项检查考核范围的行政村已达291个。莲都区内除老竹镇、碧湖镇采用集中供水外,其他乡镇均采用分散式供水,未设置备用水源,水源基本为地表水。

二、莲都区饮用水工程单一水源的隐患

莲都区内饮用水工程水源基本为地表水,水源水质、水量均依赖于当地环境、气候,并受人类活动影响制约,其单一水源隐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水源水量无法保障。莲都区内水源基本为地表水源,在遭遇2011年这种特殊气候的年份时,5月至10月期间干旱少雨,而这段时间正是酷夏,地表水蒸发较大,水源水量剧减,却正值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只能分时段供水,甚至面临断水的窘境。

2、没有针对水污染的即时监测报警系统,以致水污染发生后措施不及时,后果严重。莲都区曾先后发生仙渡乡皂树村钼矿淋滤污水污染当地水源的事故和老竹镇高畔村农民清洗吊瓜污染下游村饮用水源的事故。受污染的水未经处理即排放至下游,经过一段时间下游村民报警才引起重视,水源污染对当地及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一些从山溪中取水的饮用水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污染、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3、饮用水工程消毒系统简陋、消毒不到位,导致微生物指标超标时有发生。2011年,莲都区卫生监督所连续4个季度对碧湖镇水厂管网末梢水进行抽检,现根据其抽检结果报告数据进行分析。该报告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总硬度、铜、锌、氯化物、镉、铬、氟化物、铅、氨氮、亚硝酸盐等遂20个指标进行监测,共采样16组次,合格率仅为75%,微生物超标达25%,主要为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指标超标。

综上所述,莲都区饮用水水源单一,应对环境、气候及污染的能力较弱,工程配套有待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十分严峻。这也是众多县、区级饮用水工程面临的问题。

三、县区饮用水水源单一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县区级行政范围小、区域协调较难,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作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应对:

1、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以本县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跨区域调水为辅,科学的选定备用水源,编制水源保障规划和水资源调配方案,并制定实施方案和水源保障应急预案,做到突发情况时饮用水水源能满足水质和水量要求。关于备用水的选择,以莲都区为例,莲都区内分布有万方以上山塘139座,万方以下山塘728座,其中屋顶山塘301座。在进行备用水源的选定时,可优先考虑在这些山塘中选出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和水量需求的山塘,并做好山塘水库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体污染;其次是饮用水工程建设前就存在的水井、压水井等,对水质好的水井进行定期清理、消毒和维护;在上述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再考虑跨村或跨地区调水,由县区水利局主导,其他各部门配合,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2、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推动单一水源保障工程的建设。最好是由县(区)政府牵头,集合财政、发改、水利、环保、建设等部门力量,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用好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制定合理的水费征收规定,加强饮用水水费征收力度,尽快实现以水补水、以水建水的可持续发展;如有必要,还可以在本地寻求资金捐助,发动当地的村民投工投劳。

3、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源污染,提高饮用水水源的质量。

①工程措施:首先,对工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情况,必须进行与生产配套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将污水进行净化后再排入溪流,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业生产导致的水污染问题,目前,由于各地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块化非常普遍,可考虑采用分类用水的办法,根据生产需要,兴建专门的生产用水池、排水道及水体净化设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其次是积极开发新技术,对各类生产用水尽量做到循环使用。第三、在重点的污染防治企业及片区重要河道设置污染监测报警系统,并组织人员定期巡查。第四、改进或完善饮用水工程的消毒设施,加大水体检测范围和检测抽样组次,对饮用水质量进行监控。最后,要求有关政府、企事业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拿出确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②管理措施:首先明确管理权属,避免互相推诿责任。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环保局负责本区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及相关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利局负责本区内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发改、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卫生、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本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其次,加大“保护水源,安全用水”的宣传力度,最好是采用张贴宣传图画和广播站定期广播相结合的形式,使广大村民对保护水源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形成一种保护水源利人利己的概念加大宣传的力度,形成保护水源的良好风气。最后,用水单位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除了当地政府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外,关键在于发挥村集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拥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工程建成以后,管理工作往往滞后,导致出现水源得不到保护、浪费用水、不交水费等情况,在这些情况,光靠政策法规是不行的,必须调动村集体智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制度、人员、经费等问题解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