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拓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拓展

张雪娴上官鸣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用户消费方式转变,电子商务以及智能终端发展,我国移动支付持续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的客户与商户资源,丰富的交易结算经验和成熟的网上银行体系,安全的移动支付技术优势,但也有着操作相对繁琐,移动支付产品完全依赖于运营商,产品定位不明确,宣传力度不够等不足之处;良好的宏观政策、移动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为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保障,但也面临着市场秩序混乱,法规未完善,客户资源流失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要构建统一支付平台,强化银行清算服务优势;加强风险防控,保障移动支付结算安全;强化移动支付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移动支付业务创新,提升市场份额。

关键词: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移动金融;远程支付;风险防控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我国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支付服务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移动支付业务方面也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1]

一、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态势

随着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和受理环境不断优化,支付服务、产品不断创新,用户体验不断改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及使用频率显著提升,移动支付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快速增长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此后,我国移动支付标准得到统一和逐步推广,客户群体基础日趋稳固,业务规模如雨后春笋。2013-2015年,移动支付业务年增长率分别为106%、264%、170%。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66.5%。

(二)高频、小额特征明显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有22.8%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有26.7%的用户一周使用2-3次,有10.3%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三者合计为59.8%。在交易金额方面:有77.25%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18.8%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500元,有2.2%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1.7%的用户每次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以上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用户的使用频率高,小额的特点。[2]

(三)以远程支付为主导

移动支付主要有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目前,国内近场支付还处于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受交易金额、商业模式、终端设备和渠道等因素限制,近场支付市场比重较低。2015年远程支付交易金额与近场支付交易金额占比为99.72:0.28,远程支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3]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支付宝、微信钱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先声夺人之后,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各商业银行为抢占竞争先机,纷纷加快金融变革创新的步伐,在移动支付领域积极进行创新和探索。各商业银行在发力移动支付的同时,还加强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

(一)商业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

2013年,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产品,包含了二维码支付、NFC支付、全网跨行收单等子产品。其中,二维码支付作为重点产品,有效地解决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操作,带来了快速、便捷的体验。

2015年,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和各大终端厂商推出的“云闪付”产品,产品涵盖NFC、HCE、TSM和Token等各类支付创新技术应用,具有动态密钥、云端验证等多重安全保障以及便捷支付的优势。

2015年,招商银行推出了积分扫码支付,将积分作为一种“虚拟货币”打入移动支付领域,成为银行业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的第一匹“战马”。这标志着招商银行信用卡另辟蹊径,开始从虚拟货币入手,卡位移动支付。

2015年,平安银行推出“光子支付”,客户只需下载平安银行口袋银行APP并绑定平安银行卡,点击口袋银行的支付功能,把手机对着POS上的“光子支付”感应器照一下,然后在POS上输入交易金额和密码,继而验证、打单,便可完成交易。

2016年,建设银行推出“龙支付”,这是该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金融生态系统、围绕客户体验推出的统一支付品牌,也是同业首个融合NFC、二维码、人脸识别各种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支付产品组合。

2017年,建设银行和蚂蚁金服、工商银行和微信陆续开展合作,银行的二维码将支持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二维码及主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产品,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

2017年7月,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邮惠付,是一款基于二维码收款的聚合类支付产品,支付微信、支付宝等各类主流扫码支付渠道。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稳步增长

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4]

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1]

三、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SWOT分析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覆盖之广,纷纷以此为切入点,将支付服务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在移动端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移动支付金融服务,构建以支付为核心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5]下面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优势分析

1.丰富的客户与商户资源。商业银行是传统支付领域的领导者,它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所有的客户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还拥有巨大的使用商行刷卡终端的商户资源,在移动支付市场上,这些商户是潜在的移动支付终端商户。

2.丰富的交易结算经验和成熟的网上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的交易结算经验和成熟的网上银行体系,能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移动支付结算服务。

3.安全的移动支付技术。当前客户对移动支付最担心问题是风险问题。在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相较于其竞争对手,无论是在资金清算管理还是在网络环境方面,都拥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为广大客户所信

任。[6]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劣势分析

1.操作相对繁琐。由于涉及很多大额结算等业务,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会设计很多安全保障措施。但这一举措也增加了支付的流程,使其操作上相对繁琐。但用户普遍追求方便快捷,使得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产品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2.移动支付产品完全依赖于运营商。众所周知,要想实现移动远程支付技术,必须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在我国,移动运营商垄断了这一技术资源,使得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创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产品定位不明确,宣传力度不够。商业银行在推行移动支付业务时,却没有对产品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也没有做很大力度的宣传工作,公众对之认知度较低,这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6]

(三)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机会分析

在政策方面,良好的宏观政策为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国家层面的保障。在我国,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移动运营商都拥有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能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上,商业银行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在技术方面,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为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保障。2015年2月,工信部已经向三大运营商全部发放TD-LTE4G牌照,标志着我国4G业务的全面展开,上网的速度和便利性能得到极大的改进。另外,智能手机在处理器、近距离无线通信(NFC)和双SIM卡等方面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增多,这为移动支付业务积累了用户群。[6]

(四)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威胁分析

首先,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对完善的法规,当前市场秩序较为混乱,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这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

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的不但扩大,使得商业银行客户资源面临着流失的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已逐渐发展成为可以连接支付产业链各环节和行业的多元化整合平台,通过对产品和业务进行创新,以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逐步吞噬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6]

四、商业银行拓展移动支付的措施

(一)构建统一支付平台,强化银行清算服务优势

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业务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通过建立统一的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将众多支付通道进行整合,将支付功能转化成标准的支付产品;通过智慧路由自动选择最优通道,对支付工具进行参数化管理,在架构上实现业务拓展与支付结算分离,由平台统一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标准化的支付服务,降低系统运维成本,提高支付结算能力。

对商业银行而言,统一支付平台可以快速、有效支持新产品的开发、上线,实现支付业务产品创新,同时保证业务的不间断处理。统一支付平台建成后,平台接口统一输入输出规范,接口有较高的整合度,较强的适配能力及可扩展性,减少行内其他系统与平台对接的开发改造工作,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平台产品管理与流程管理支持参数化配置,便于支付产品与业务流程的灵活创新。此外,在单一对外支付通道发生异常、需要应急时,统一支付平台能够通过系统监测和自动调度,快速切换到其它支付通道,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处理。

对客户而言,统一支付平台解决了多支付渠道、多场景的支付体验问题,可以实现客户在任何支付渠道,均能自动智能便捷支付、查询支付进程的无差异体验。当客户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支付时,平台自动根据客户指令对最优支付通道进行选择,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增加客户粘性。[3]

(二)加强风险防控,保障移动支付结算服务安全

加强风险防控,才能消除客户对移动支付的顾虑,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移动支付的主要风险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可着重以下等方面进行防控风险:

技术风险防控。在硬件环境方面,可以加强防火墙、入侵检测和智能视频监控等安全类设备的配备,定时进行网络安全性检查。在软件方面,加强安全芯片、数据加密、电子认证等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运用和推广更为成熟的数字签名技术以及指纹、虹膜、人脸识别等生物体征的终端风险控制技术,并通过专门的信息传输渠道对业务信息进行加密,确保支付安全。

信用风险防控,与国家整个信用环境建设紧密相连。商业银行支付过程中应加强对“黑名单”的监控,加强对第Ⅱ、Ⅲ类账户的管理,通过完善交易规则和交易流程,有效防范金融欺诈行为,维护用户资金安全。

操作风险防控,一方面需要商业银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便捷、易操作的界面,强化用户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大数、云计算技术,对客户的交易行为、交易地点、交易习惯、交易内容与金额进行动态分析,协助客户作出合理的金融交易决策,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主动提醒客户,进而实现单次异常交易的智能中止。[3]

(三)强化移动支付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

移动支付市场参与主体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商业银行可以倡导建立共赢的移动支付收费模式和分润模式,与各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移动支付服务生态圈。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同业合作。2016年7月,由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发起“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联盟行电子渠道跨行转账免费、账户间互联互通、账户互认。银行间的合作联盟使得商业银行能合规、便捷地为客户开立电子账户,实现联盟间信息、产品共享,以账户为基础实现连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其他市场主体如移动运营商、卡组织的合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联、电信运营商合作,加快拓展近场支付业务,向客户提供闪付、空中圈存、圈提、空中发卡等服务。[3]

(四)加快移动支付创新,提升市场份额

一是加强支付渠道建设。目前,商业银行场景支付仍然缺乏、服务销售渠道偏窄,特别是在一些便民的小额移动支付创新、用户体验上落后于非银行支付机构。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日益明确,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机会,加快二维码支付领域布局。

二是拓展场景支付。场景支付已经涵盖了商场、超市、餐饮、汽配、医疗、社交、交通等领域。移动支付场景的拓展将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领域。商业银行可将支付服务嵌入手机或其他可穿戴的智能设备,使银行服务和日常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未来,移动支付将向城镇、乡村地区渗透,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铺设场,以多场景应用带动支付用户拓展,与更多线下便民服务渠道达成合作,实现从线下渠道到线上用户的转换。

三是加快银行产品创新。根据客户类别分层营销,注重“长尾效应”,在产品设计上分层考虑,对于大型客户,围绕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进行挖掘;对于小微型客户,通过直销银行、E社区、电子商务等项目带动批量客户营销。加强银行产品与证券、保险产品交叉研发,为客户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提升存量客户新激活交易占比,从而实现移动支付业务持续增长。[3]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银行.2017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R].2018

[2]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R].2016

[3]饶明杰.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7,(2):64-69

[4]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R].2017

[5]钱宏.竞争当下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电脑,2017,(6)

[6]艾斌.基于SWOT模型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战略分析[J].华北金融,2016,(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