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2
/ 2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冯源

宜黄一中江西省抚州市344400

摘要:美术鉴赏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选修课程,重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从风格和形式、技巧和艺术等方面进行理解和体验,在实现学生文化修养提升、艺术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完善、审美观念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主要结合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思考

前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和审美素养,美术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老套的技法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美术教育,我国要想在美育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审美素养才是真正的突破口。当下,美术鉴赏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美术鉴赏课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中美育的必修课程,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发表下个人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不同于传统刻板的理论知识和技法传授,当代美育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动手实践。通过鉴赏和体验的结合,及鉴赏和动手实践的相互贯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和创作方面的能力。授课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动手实践,还需要引导其在设计、构思等方面的能力。以《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去体会、接触、品评。在鉴赏画作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学生配合临摹,以实现感同身受,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色调、线条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和理念。美术鉴赏的重心在视觉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就会形成听觉、嗅觉和触觉的多种感官作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除了体验和动手实践,创设情境也是美术鉴赏教育的必要手段。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和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音乐、视频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于作品的代入感和兴趣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在美术创作时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基于多媒体设备,所有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声、色、形的多重结合,直观展现出相关作品的线条、色彩以及空间视觉等,给予所有学生更多的真实感和融入感,再积极配合教师的说明、引导,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除此之外,这种通过情景创设的基本方式,不仅能够在根本上聚集学生们的注意力,排除各种干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力空间和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去鉴赏作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存在美术素材单一性、知识范围狭窄等问题,围绕实现学生鉴赏学习兴趣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准备导学案的同时,应当注重教学内容和题材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要将学生人文意识的提升列入教学目标体系,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充分地发挥好服务和辅助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积极体验,让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有着更独特的审美视角、更科学的观察分析。在“劳动创造世界”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地抓住“劳动”这一主题,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示出来集合到一起,比如,通过多种形式“劳动”的展示,包括梵•高对农民播种劳动的形容、亚布隆斯卡娅基于公社社员劳动的描绘、维米尔对家庭主妇劳动的刻画、周舫关于宫廷侍女劳动的展示,然后让学生基于这些“劳动”主题的作品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探讨中、争论中对美术作品中展现和展示的劳动精神和内容有更清晰、更准确的把握,在基于美术作品鉴赏的理解与体验过程中眼光更为独到、品评更为准确。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寻找和搜集更多以“劳动”为主题的作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对搜集到的美术作品寻找鉴赏角度、总结鉴赏技巧、积累鉴赏知识能力,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认知与欣赏中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发散和活跃。

四、重复比较对比美术作品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对比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为直观的展示了一幅作品在艺术形式的表达、画艺技巧、风格,不同于其他艺术抽象的感受形式,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对比直接体现出来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也容易分析了各个不同流派画作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挑选课堂上学生鉴赏的作品时,也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对比性比较明显的作品,最好其中的异同点可以被归纳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同样是表现宗教的作品,《菩萨像》和《西斯廷圣母》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同学第一点就注意到:《菩萨像》淡雅古朴,而《西斯廷圣母》是油画,色彩热烈,呈现出一种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首先,这两者的风格差异是明显的。另外,有同学从绘画技巧来分析:《菩萨像》是采用“线”来表现,而《西斯廷圣母》是采用“面”来造型的。而还有的同学观察到:《菩萨像》在表现人物主要是通过上下游动式观察,但是《西斯廷圣母》则是从透视角度来展现的。在同学们的一番讨论中,两幅画的色彩,表达形式,展现方式都一一有了结果,在讨论的末尾我也针对同学们的阐述进行了一些引申和深解,例如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不同,色彩的不同运用。

五、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引导与激发

高中美术课教学中教师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实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充分聚焦,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循着教师的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和认真探究。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设想的鼓励与支持,为学生提出问题实现思维拓展搭建有效平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在对美术作品基本构思和创意进行讲解和阐释的基础上,让学生努力通过自己在美术作品中看到的、体会到的表象进行大胆的联想、充分的想象,努力尝试着将作品的灵魂挖掘出来,将作者在美术作品中一笔一画、一个颜色一个线条中所贯穿和渗透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等感知出来,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将学生的艺术感觉、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升起来。要注重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构成、色彩与造型等表象内容出发,体验潜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心境和情感,实现对这种情感和精神力量表达的最大限度认知,将对人文精神的感受与对美术作品物质材料的观察尽可能地融合起来。同时,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美术作品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查阅,力求在学习之前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类型、创作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对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征有一定的把握,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就能够在鉴赏中更有的放矢,提出和解决更多美术作品创作与鉴赏思维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进行中国山水画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山水画在色彩、用墨、笔法等方面的基础性技巧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在尽可能的思考和交流中分析和探究相关的问题,实现鉴赏兴趣、鉴赏动力与鉴赏能力的多维度提升。

小结: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由于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教师应该结合传统优质的教学理念,将鉴赏课程以创造性的,更为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入,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转换,真正达到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的目的,即拓展高中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水平,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另外,学生们在学会鉴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关的教育与启迪。

参考文献:

[1]孙山笑.基于“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7.

[2]李易蔓.高中美术鉴赏单元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万璐璐.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