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治疗咽炎初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治疗咽炎初步探讨

赵含丹1韩丽燕2惠觅宙3(通讯作者)

赵含丹1韩丽燕2惠觅宙3(通讯作者)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付家庄医院116000)

(2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100310)

(3杭州师范大学311121)

【摘要】细胞外基质大分子透明质酸被酶解后变成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与细胞外CD44和TLR4受体结合,促进皮肤粘膜分泌防卫素2和抑制皮肤粘膜炎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迅速抑制了咽喉炎症,是一种使用安全细胞外基质片段治疗咽喉炎症的有效制剂。

【关键词】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CD44TLR4咽炎喉炎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45-02

【Abstract】Bioactivehyaluronicacidfragmentseemsfunctionallyverydifferentfromhighmolecularweighthyaluronicacidandmaybeasafetherapeuticagentfortreatmentofsphagitisandlaryngitis.Thisarticlehasstudiedeffectofbioactivehyaluronicacidfragmentintreatmentofsphagitisandlaryngitis.Theresultsindicatethatbioactivehyaluronicacidfragmentisaverypromisingcandidatefortreatmentofsphagitisandlaryngitis.

【Keywords】bioactivehyaluronicacidfragmentCD44TLR4sphagitislaryngitis.

我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人口咽喉炎症多发,需要安全有效的防制手段。最近国外的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大分子透明质酸被透明质酸酶降解后变成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1、2、3、],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与细胞外CD44和TLR4受体结合,可以促进皮肤粘膜分泌防卫素2和抑制炎症,提示使用细胞外基质片段可能是治疗咽喉炎症的安全方法。德国Pharma-Derma公司(www.pharmaderma.com)生产了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Ialoclean鼻口咽喷剂,主要用于治疗环境污染和胃酸反流造成的激惹性呛咳和咽炎。本文采用说明书外使用医疗级大分子透明质酸和注射用透明质酸酶制备了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研究了局部外用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治疗咽喉炎的效果。

材料和方法

外用4%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制备:每克医疗级大分子透明质酸(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纯度99.9%,分子量1000-1800KD)加注射用牛透明质酸酶(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5000-6000单位,37度和百级层流下消化4-6小时,直至电泳分析分量为10-60KD,85度灭活15分钟备用。

使用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和没有被透明质酸酶消化的分子量1000-1800KD的透明质酸刺激人类上皮NCTC2544细胞系(ATCC,生物活性透明质酸酶片段受体TLR4阳性)和人类肠道肿瘤的HT-29上皮细胞系(生物活性透明质酸酶片段受体CD44阳性)生产人防卫素2,人防卫素2使用酶联免疫试剂盒(PhoenixPharmaceuticals)定量测定。

选正常健康女性4人,在左右上臂内侧皮肤上多点涂抹辣椒油,刺激皮肤灼热、疼痛、变红,产生典型皮肤炎症反应,再使用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实验组)、没有被透明质酸酶消化的分子量1000-1800KD的透明质酸(阴性对照组)和皮炎平(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阳性对照组)涂抹在皮肤炎症反应处,45分钟后检查皮肤灼热、疼痛、变红情况。

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院自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门诊咽喉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治疗组和大分子透明质酸对照组,治疗组48人,对照组20人,治疗组男患者22人,女患者26人,年龄11岁到70岁,平均年龄46岁,对照组男患者9人,女患者11人,年龄12岁到6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到18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条件相近,具有可比性。

给药方法: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通过直接咽部喷涂4ml/次加上经鼻流入咽部8ml/次或者直接咽部喷涂4ml/次加上间接喉镜滴入喉部4ml/次或者雾化吸入咽喉20ml/次三种方法,用药后60分钟不饮水进食,每日两次,上午九点一次,下午四点一次,3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以上方法给大分子透明质酸(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纯度为99.9%,分子量为的1000-1800KD,医疗级)。

疗效评价:临床症状包括咽部不适、异物感、咽痒、咽干、灼烧感、刺激性干咳;临床体征主要指炎症情况,包括咽部粘膜弥漫性慢性充血、暗红色、咽侧索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接喉镜下见声带充血肿胀,治疗1和3后观察疗效,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效: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患者满意;有效:症状有改善或减轻,患者仍有不适,要求继续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患者不满意)和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显效:急性和慢性炎症显著改善;有效:急性和慢性炎症有改善或减轻;无效:急性和慢性炎症无明显减轻)。

统计方法采用了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得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1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皮肤过敏实验:所有参试病人均在实验前做透明质酸酶过敏实验,排除过敏实验阳性或可疑阳性病人参加实验。

研究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1治疗1天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32,有效16,无效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0,有效4,无效16,总有效率20%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2治疗3天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3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3天后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0%。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讨论

使用细胞外基质片段调节生物功能是理论上最安全的治疗手段,细胞外基质参与生物功能调节最早的例子是胶原IV的酶降解片段Endostatin做为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入医疗市场(恩度,先声药业),细胞外基质参与免疫功能调节的实例是大分子透明质酸被透明质酸酶降解为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透明质酸酶消化降解后的透明质酸片段的末端是使用可识别正常透明质酸立体结构的透明质酸酶切割的末端,可以和CD44和TLR4受体结合,有促进人皮肤粘膜分泌防卫素2杀灭微生物和和抑制皮肤粘膜炎症的生物活性。

本文使用有效的局部三天内多次给药方法,包括直接咽部喷涂、经鼻流入咽部、间接喉镜滴入、雾化吸入咽喉方法,大量使用安全的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人体内正常细胞外基质的一种),快速达到了短期治疗效果。虽然治疗效果的评估偏重于主观的临床症状,所使用的客观临床体征评估也明显受主观因素影响,但100%有效的治疗效果在1-3天内出现和大样本病例支持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局部给药是治疗咽喉炎的快速有效方法这个结论。

对照组使用了未被透明质酸酶切割的大分子透明质酸,效果基本上和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不匹配(P<0.01),这个结果也和体外CD44和TLR4受体结合促进防卫素2分泌的实验结果以及急性辣椒油炎症抑制实验结果相吻合。考虑到大分子透明质酸能在粘膜表面形成可透气的膜的保护作用、保水保湿作用和含有与受体CD44和TLR4结合的少量活性末端,我们不排除它对咽喉炎症有限的治疗效果。

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治疗咽喉炎症可能是通过与TLR4受体结合,启动粘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促进粘膜内源性抗菌肽防卫素2分泌[5、6、7、8]。防卫素2是高效抗菌肽,对细菌、真菌、病毒都有强大的杀伤作用,。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可能达到了抗菌素加激素的治疗效果,又无激素和抗菌素的副作用,提示未来使用对人无过敏反应的动物细胞生产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取代对人有过敏反应的注射用牛透明质酸酶来制造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值得尝试。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大分子透明质酸被酶解后变成生物活性透明质酸片段,促进皮肤粘膜分泌防卫素2和抑制了皮肤和咽喉粘膜炎症,有可能成为一种使用细胞外基质片段快速安全有效治疗咽喉炎症的临床制剂。

参考文献

[1]WeiqiLin,SvetlanaShuster,HowardI.Maibach,RobertStern,Patternsofhya-luronanstainingaremodifiedbyfixationtechniques,JournalofHistochemistry&CytochemistryVolume,1997,45(8):1157-1163.

[2]TomoyukiOhtani,AiMemezawa,RyuheiOkuyama,TetsuyaSayo,Yoshino-riSugiyama,ShintaroInoueandSetsuyaAiba,IncreasedhyaluronanproductionanddecreasedE-Cadherinexpressionbycytokine-stimulatedkeratinocytesleadtospon-giosisformation,JournalofInvestigativeDermatology,2009),129:1412-1420.

[3]Y.Sandjeu,M.Haftek,Desmosealinandothercomponentsoftheepidermalextracellularmatrix,JournalofPhysiologyandPharmacology,2009,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