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探讨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论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探讨的构建

田会强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田会强

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的弊端——我们培养的人缺少创造性、主体性,即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的中国教育,其状况令人担忧。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厌学情绪严重,尤其对基础性强、见效慢的语文学科冲击最大,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死胡同。出现了“形式单调,师生缺少互动,气氛沉闷,课堂缺少讨论”的局面,具体地说,课堂教学如同一潭死水,老师不问,学生不答,发现不了问题;一枝独秀,老师问,老师答,问题发现不了;一厢情愿,老师问,学生答,无法发现问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在农村高中教了二十六年,对这种现状感到担忧,试图突破它。排查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找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化解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认真思考,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热心诱导,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三百多年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针对传统教学的“仓库理论”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就是靠发现”,他对发现式学习的研究,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1.预习,投石问路,认识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角度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IANDAIX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对题目发问。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很快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果针对题目,设计较小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对文章进行浅层次探究的欲望。《药》:什么叫药,它分为哪几种?身体不好的人需要吃药,身体好的人要不要吃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呢?对背景发问。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而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阿Q正传》:课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类?阿Q属于哪一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急切地看书,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对文眼发问。好的文章,往往都有牵动全文中心的话,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神,又叫文眼。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中多次出现“梦”字,抓住这个文眼设疑:《呐喊》是作者年轻时候做过的梦中那‘不能全忘的一部分’,那么这些梦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比较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选材的意图。”2.阅读,循循诱导,注意问题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解了作者写作背景、题意,此时,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在点、面、线上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点上找问题。在一些记叙文的文章里,作家们往往把深刻的思想感情包蕴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里,在事里找“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物、一个人等),在点上设疑,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守财奴》,选择“一个梳妆匣”。“梳妆匣”是怎么得来的?里面装着什么?葛朗台为何对它如此感兴趣?从中看出这个人怎样的性格?这个“梳妆匣”结果怎样?在面上找问题。欣赏、揣摩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许多文章之所以能给人美的享受,其吸引力就是语言,诸如记叙文中的动词、形容词,议论文中的鲜明生动的成语,说明文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等等。对这些词语多留神、多揣摩,体会其妙用,就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线上找问题。文章的重点段落,是文章的闪光点,是文章的骨骼、脉搏,在这里找问题,“知一斑而窥全豹”,如孙犁的《荷花淀》,文章虽然长,但有三个片断非常动人:“夫妻话别”中的水生夫妇的对话,尤其是水生嫂的六次问话;“探夫遇敌”中的几个年轻媳妇的独白和“助夫杀敌”中特写镜头。抓住这些场面进行设疑、讨论,从中看出荷花淀妇女们成长的过程,透露出抗战必胜的曙光。3.研读,细细品味,发现问题通过阅读,学生对一些浅显的问题有了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再设计一些具体而深入的问题,诱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这种设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扶到放,让学生人人有发现问题的机会。启发寻找。教学上的“发现”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这个“发现”必须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精神,确切地说是在教师训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但是,由于受害之深,学生常常不敢去发现问题,生怕说错了被人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者要加以启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令其心理失衡,启发他们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适当引导。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教学重点,教师作适当点拨,诱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教学《一碗阳春面》,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体现母子三人艰苦境况的细节,讲述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贫穷面临失学危险的人生经历。学生在心理上经历了两次震动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放开手脚。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什么,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训练,基本上掌握了设疑的一般方法,阅读一篇课文,大体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走向课文,问题旨,扫清障碍知大意;走进课文,问细节,动脑思考细品尝;走出课文,问主旨,深入探究提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扭转提问中的师问生答的被动局面。

二、细心指导,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思考的应该尽量多些。1.创设思考情境从发现到思考,有一个过程。教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思考氛围,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鼓励。提倡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既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是调动和保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要让他们放开手脚、破除迷信,做到“三不”,一不迷信古人,二不迷信名家,三不迷信老师。肯定。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学《窦娥冤》对课文作了概说后,一个学生提出疑问: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窦娥的三桩誓愿能实现吗?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该生的提问,引起了全班的震动。笔者表扬他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同学讨论。化解。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先分类归纳,然后再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走出“疑谷”,达到读其文而知其义的目的。教学《阿Q正传》,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阿Q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并要求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其中比较有深度的问题16个,笔者把这16个问题分为五大类,组织学生思考、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小问题也顺便说一下,使同学们感到他提的问题,老师重视回答了,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2.给予思考机会许多事实说明,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学生脑子里有疑问的浪潮,问课文中的问题、教科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回答。一要有思考的时间。无论是教师质疑还是学生质疑,都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就要给他起跳的准备、摘的过程。有时讨论一个问题要花很长时间,如果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再长也值得,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课后思考。总之,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余地,只有想得多、思得深,才能对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二要有思考的空间。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难后,教师要及时组织消化,或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组织小组讨论,或进行大组交流。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会随时触发思维的火花,提出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作点拨,切莫搞形式走过场,更不能和稀泥,搪塞而过。3.探求思考方法教育学生学会思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他们学会思考。点击词语。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圈点,问一问为什么?改换行不行?体会作者用词的良苦用心。阅读《阿Q正传》,发现里面有不少词用得形象、生动、逼真,如果换成其它词,意味就大不一样,而对于这些词,学生往往一读而过,如果紧紧扣住这些词,加以探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揣摩语句。根据语句的意思,设下疑问,进一步推敲琢磨,寻求更加详细的情形。“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琐忆》)“意料之中”指什么?“意料之外”又指什么?研读语段。对文中能表现作者创作意图,反映文章主题的语段进行探究,挖掘文章丰富的内涵。教《我的叔叔于勒》,在矛盾冲突最尖锐、最能激起学生思维波澜的“船中相遇”的部分,设下“假如菲利浦上前抓住于勒的手,喊一声弟弟,结果怎么样呢”疑问,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摸清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使教者、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之流融在一起。探究全文。总结课文时,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从而既能把握课文的主旨,又能有新的收获。教学《石钟山记》,作如下设疑: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石钟山究竟以什么而得名,今人探索有科学之说,这又说明了什么?你对苏轼作出什么评价呢?通过探讨,学生对课文、作者有了新的认识。

三、精心引导,提高探讨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想象中探索问题以往,我们为求教学的“高效”,总是“直奔真理”,把现成的结论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致使学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忽略了探索尝试。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想象的特点,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在心理描写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个悲剧人物,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人物活动进入高潮。“玛蒂尔德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有的说她高兴,有的说她痛苦,有的说她说不出话来。在言行扩写中展现人物性格。《药》中狱卒阿义与夏瑜有一段对话,这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如阿义是怎么劝夏瑜的,目的是什么,夏瑜是怎么回答的,结果怎样,等等,学生联系人物性格、身份、时代背景进行想象,填补了人物活动的空间。在结尾续写中揣摩人物悲剧结局。《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只说别里科夫死了,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文章并没有交待,就他死的场面展开想象。有的说他死得很惨,有的说他死得很痛苦,有的说他死得很安然,出现了十多种情况。2.在讨论中生发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的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说理中生发一些问题,使讨论更有价值。教学《荷塘月色》,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特地设计了一个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理解的“比较问”:作者写到了荷花的色美、味美(味香),说说它们美在哪里?哪一个更美?为什么?讨论结束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夜晚到荷塘,看到“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可以,怎么在“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甚至“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也看得清楚,这符合事实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平静的教室又活跃起来,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很快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尽管答案不太使人满意,但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进一步表明,学生当中潜藏着极大的爆发力,他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自己发现问题,且比老师的问题更有深度和广度。如果坚持下去,读书时,经常问一问为什么,那么,也就会学习了。3.在评判中辨别问题有时,我们会希望讨论能化解学生间的不同意见,但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有时存有差异也是讨论有意义的结果,只要学生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共同之处有清晰的认识就行了。《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写一篇人物评论《我眼中的玛蒂尔德》,学生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据自己对玛蒂尔德的认识,或鸣不平,或唱赞歌。4.在质疑中认清问题讨论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有了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暂时忘记自我,得到许多新的体验,他们除了向课文质疑外,还能大胆向老师、权威质疑。教学《故都的秋》,学生通过对书本质疑,互相讨论,大体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但还有些困惑,索性让学生说个痛快。下面是一个学生提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郁达夫先生是散文大家,早就有过耳闻,可是,今天读他的这篇散文,总觉得怪怪的、酸酸的,让人猜不透、摸不着,心里好像有怨愁,但又不直接说出来,他一再赞美故都的秋,我怎么一点也体会不到北平的秋味来呢?”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突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教师从这篇课文的语言入手,通过阅读、质疑、分析、讨论,揣摩精警的语句,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学生对郁达夫及他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5.在辩论中挖掘问题讨论中,课堂上会呈现出纵横交织的教学内容信息网络体系的立体教学活动空间,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的火花竞向迸射。根据讨论情况,必要时把问题引向纵深,如教学《守财奴》,为了让学生把握时代变迁,感受一下现实生活,得到一点人生启示,设计了“假如葛朗台是你的父亲,你将怎样对待他、评价他”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进一步挖掘葛朗台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及影响。学生讨论热烈,有否定的,坚决与这样的父亲决裂;有肯定的,认为父亲聚钱不容易,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中立的,既同情,又反对。尽管观点不一,但说理都很充分,这就是讨论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