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体式小学数学复习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构建主体式小学数学复习课

侯军平

侯军平陕西省洛川县东关小学727400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中,经常会出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将复习内容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复习动机不强;经常会以高强度的练习测验为主,以机械“题海”巩固知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笔者对这些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复习活动深感担忧,试图结合复习教学工作,探究激发学生复习动机,维持复习热度;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共筑知识网络;开展师生协商,全面内化提升等策略,充分体现学生在复习学习中的主体性,初步构建科学、有序和实效的“主体式”复习课。

关键词:构建主体式小学数学复习课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对学生复习效果及学业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学生复习动机、复习的形式、复习的练习策略等方面,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式”小学数学复习课。

一、激发学生复习动机,维持复习热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1]学生一旦对复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复习活动保持兴奋。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挖掘学生“兴奋点”,以提高复习高效性。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时,理解两个20%表示的含义:一个数减少20%,再增加20%,这个数的大小情况?学生面对这样问题时,经常认为两个20%表示的含义一样。笔者思考发现,这个练习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结合生活中商品涨降情境,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笔者将题目进行了调整:一件商品原价100元,降价了20%;后来又涨了20%,现在商品价格是多少?学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情境,理解两个20%意义就轻而易举。

二、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共筑知识网络

1.整理基本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2]复习活动中,教师容易将复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这样的复习学生较为被动,被塞的知识不易及时消化,更不利于深刻的掌握。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和整合,明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完善知识结构。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是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在整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培养学生整理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选择知识线索,完善认知结构。学生在初步整理知识过程中,经常出现整理的知识过于零碎,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这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各个知识要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线索,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学生整理知识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准知识间的“线”,以保证将各个“点”串成“块”,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要的是在选择知识线索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三、开展师生协商,全面内化提升

1.善于读题,精于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输入新内容(即读题)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第一步,它直接决定这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容和发展方向。[3]在学习内容较多的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错读、误读、漏读的现象,严重影响复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读题”,改善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逐渐养成一个仔细、严谨和科学的读题习惯。

2.数形结合,利于理解。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形结合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4]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数”和“形”互译过程,将较为复杂、不易理解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信息、理解关系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多种不同形式的图形练习概括为直观准确的数量关系,总结出同类图形练习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笔者在复习《百分数应用》:李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30页,正好是这本书总页数的20%,第二天读后还剩下这本故事书总页数的25%,第二天读了多少页?练习中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正确率不高。“我们该用哪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教师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有部分优秀学生提议用“画图”方法解决,笔者顺势要求学生试着画出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和形间本质联系,以达到数形互补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提升学生的复习动机,丰富复习课堂的形式,巧用巩固练习的策略,从多个维度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9。

[2]吴庆麟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4]王增荣析题意用策略获方法[J].中小学数学,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