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对当代素质教育的促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古代文学对当代素质教育的促进

侯志超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户县710302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古代文学;人文精神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人文理想。传统人文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和传承,“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当今素质教育目标契合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诗歌中的素质教育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以《诗经》为开端,儒家思想贯穿现实主义诗歌的始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一系列流传千古的诗章,而是在于他高尚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把握作品的意蕴,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用屈原的人格风范和爱国热忱感染学生的心灵。“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是杜甫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最高理想。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真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心痛得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诗人的爱国情怀通过他们的诗作,穿越时代传递给我们。

二、古代散文中的素质教育

蕴含人文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其中的许多经世致用的名篇、名段、名句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先秦诸子散文最关注的主题是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儒者、仁者、贤者、圣者的音容笑貌和风度气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执着好学、学而不厌的学者的风范,刚烈、正直的志士的节操。使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抽象的“仁义”说教,而是清晰地看到一个古道热肠、具有独立人格、超凡脱俗的君子形象。

三、古代小说中的素质教育

不仅诗歌、散文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因为其家族深处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无法主宰自己人生的成败,实现理想的人生抱负,最终因不可抗拒的外来政治力量走向整个家族的颓败和个人生活的穷困潦倒,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激发了他反思人生终极价值的内在激情。曹雪芹把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作为《红楼梦》故事的缘起和引子,以石头作为自己身世的隐喻,折射出强烈的人生价值意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在元末乱世,青年时代意气风发,有志于成就王业,然而在遭受一连串的人生失败之后,他开始退而反思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及人生的终极价值。古代文学家的这种生命价值意识,一直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理想价值观。鲁迅弃医从文缘于他对人的肉身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灵魂的审视和思考,并进而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灵魂,这种人生道路的转向出于一种生命意识的召唤和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出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的驱动。

四、古代戏剧文学中的素质教育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对社会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戏曲文学作品通过戏曲演出,得到生动、形象化的传播,渗透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塑造了特定的文化品格。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

我国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传统文学价值和抒情、叙事内容所折射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内涵、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素质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人文思想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