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悦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让“阅读”成为“悦读”

郭微微

郭微微

(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杨镇小学河南洛阳4718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话深刻掲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兴趣,更是直接决定着阅读效果。然而,纵观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变“阅读”为“悦读”,既是广大学生的愿望,也是一代又一代教师期望努力实现的梦想。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其实质应该是一份精神的享受,是人类为自己营造的愉悦意识。阅读进入课堂,异化成了学生眼中的“苦差使”,这不能说是正常的。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实际,只能努力地探究让广大学生能够“悦读”的有效途径。

一、课前激趣。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可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课前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设置悬念。

在上课之前,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喧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会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课文。

2.引导预习。

平时,学生们预习课文大多数都是将课文略读一遍,勾勾生字,组组词,理解理解词语,对于文中的内容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在教学《海豚救人》一文时,结合本文目标和课文实际安排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海豚救人情况表

项目次数国籍人数救助方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看了此表,你明白了什么?你想对海豚或者你周围的人们说些什么?

孩子们要想完成这道题,就必须要潜心读书,认真分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人人都要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责任感。课堂上通过检查作业、汇报作业的形式就完成了前一部分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也就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3.巧借板书。

如我在教《蛇与庄稼》一文时,先在黑板上画出水、蛇、田鼠、庄稼的简笔画,按一定的位置画好,然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究竟这几种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请你细细读书,待会儿上黑板用线条、文字标明,并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任务一布置,孩子们立即开始读书、思考、研究。

4.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看课题质疑,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十年后才送礼物呢?”“这个礼物是什么?”“这是送给谁的礼物呢?”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内引导。

阅读是学生自己实践、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而孩子的心灵也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姿。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呵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他们原生态的看法,才能让学生快乐阅读。

1.师生互动,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文本,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开争论,学会倾听、吸取他人的意见,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行为的形成。如在教学《东施效颦》一课时,在学过这则寓言后,我问学生想对东施说什么?有的说,东施做不了西施就做心灵最美的东施吧;有的说,东施别盲目效仿,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料,还是张扬自己的优点吧。还有的说,东施你若在现在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可以去做美容,不过光追求外表是不行的。虽然他们说法不一,但是他们生动的回答都能够紧贴文本思想。既然每个学生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这样,教师、学生、文本将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学生更能体会到一种探索的乐趣,在探索中提高能力,进而让他们情不自禁喜欢上阅读,对阅读兴趣大增。

2.自主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教师要逐渐教会学生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时,孩子们是采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的。有学生说:“车夫的脚被划伤后,血流了许多,所以读这部分要表现出痛苦;车夫被救以后,非常感激鲁迅先生和作者的爸爸,所以读这部分时要表现出感激之情。”该生试读时声音较大,我及时让学生评价,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当时车夫流了许多血,他的脚虽然包扎好了,但我想肯定还在疼,所以他说话时声音没有那么大。”这个学生用微弱的声音读后,我又让学生进行评价,又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车夫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没有人像鲁迅先生这样关心过他,他今天遇到了这样的大好人,心里是无比激动的,他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他当时一定很激动,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就应当读大声一点儿。”该生又进行试读,最后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起来读这句话。

在此部分教学中,我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何不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呢?

三、课外拓展。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阅读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如学习《赤壁之战》,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另外,也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每个月,可在班里组织"我是故事大王","读书笔记show","诗歌朗诵之星"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空间和舞台,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只有不断改进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长时期承袭下来的刻板沉闷的阅读模式,才能让学生主体真正体现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教师不要自以为是地强加于人,不要越俎代庖,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中的自主权,可以坚信,一个崭新的阅读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灵快乐!真正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成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