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现状中的几个非主流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浅析德育现状中的几个非主流因素

王斌

四川省甘洛县斯觉九年制学校王斌

【摘要】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工作更是需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之间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矛盾。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我们不够重视、缺少爱心吗?是家长不够理解我们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有着共同目标的三者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呢?通过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德育环境总体上是很好的。但同时,将德育问题vs德育环境,我们也就不能不认清德育现状中的几个突出的非主流因素,而这正是常常阻碍我们德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桎梏所在。

【关键词】德育问题;德育环境;德育现状;非主流

【中图分类号】G633.2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9-0010-01

在德育工作前线实战了几年,常常对我们德育现状中遇到的问题倍觉困惑: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却迷恋游戏,为什么孩子几天不回家家长却不问不管,为什么面对含辛菇苦的父母,孩子不怀感激却心生仇恨……对诸如此类的德育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心中的理想的德育》,感触颇多,找到一些共鸣,也发现一些问题,我认为,理想的德育的发展最为需要的还是一个理想的德育环境。

所谓的德育理想环境,我认为即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从而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营造理想的德育氛围。

正是基于这个标准,我们将德育问题vs德育环境,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康、积极向上,思想开拓,善于学习,这是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德育发展大环境是非常好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以及一些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我们也要看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正受着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德育环境中的几个非主流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一、家庭“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目标过于偏颇

家庭是德育工作的第一阵地。据了解,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富价值的惟一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观念在孩子的德育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家的孩子“品德好但学习不好”的现实。因此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重身轻心、重智轻德、重他律轻自律三大共性误区。家长们对孩子身体健康关注格外高,有了头疼脑热不惜找名医用好药,但当孩子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时,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关注。家长眼中只有分,考得好,全家欢喜,其他诸如意志品质、思想修养等道德层面问题可以“一俊遮百丑”;考不好一无是处,看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其他优点,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家长还尤其爱给孩子立规矩,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等等,强制孩子执行家长主观意志,不给孩子讲清或根本没有能力讲清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不给孩子自律的机会。这样的家庭环境显然是不利于理想德育的发展的。

二、社会生存的环境也存在大量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因素,遍布街头巷尾的各种违法违纪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渲染色情、颓废有害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成为严重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学生将在公开场所谈论“摇头丸”作为“时尚,以在豪华KTV包厢里喝酒吸烟当作个性,因迷恋网络而最终走向犯罪的人生不归途的未成年人也大有人在。这些混乱无序违法违纪的经营行为,人为破坏了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

三、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首先,学校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学校的德育目标要求都较高,但也因此很少正视学生内心的需要,不顾或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发生了脱离了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的现象,使学生难以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有德无德与我无关”,甚至出现“有德吃亏,无德受益”,“道德无用”等不道德或反道德的心态,使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地为德育目标而奋斗,而“对生活进行体验、品位、揣度、想象与领悟,从而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自然也无从谈起。

其次,学校的德育进行过于单一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放在教师“内责”之首,也就是说每位老师都应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是自己内在的责任,但是,在现实中,一些老师却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责任,是学校德育处的专职,学生一出现德育问题就径直交给班主任,丢给德育处,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固然表明了一些老师教师素质的不合格,但更是对学校德育环境的一种不良影响,在德育任务分配上,这无疑是学校德育进行的简单化的表现。

第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脱节,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矛盾不统一,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好。

总之,以上所提的德育环境虽然是德育现状中非主流问题,但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理想的德育环境是理想德育得以最终实现的前提,面对以上的问题,家长必须重新调整衡量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准,社会必须重新审视和规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灵活多样地使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实施,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