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HRV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ARB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HRV的影响

王书琴

王书琴(侯马人民医院心内科山西侯马043000)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140-01

【摘要】目的探讨ARB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入选112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加服缬沙坦胶囊80—160mgQd共12周;另选同期108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加服ARB类药物之外的其他降压药作为对照组。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HRV的变化。结果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HRV升高。结论ARB类药物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关键词】ARB类药物高血压心率变异性

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已证实,心率变异分析可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对血压调节的无创性指标。HRV分析有助于判断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识别高危人群,判断预后[1]。本研究指在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HRV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龄50~70岁。收缩压(SBP)≥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血压测量方法和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版)。这些患者均为复诊患者,经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及口服1~2种ARB以外的降压药,血压仍高于正常者入选。另入选108例同期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性56例,女性52例,年龄51~69岁,这些患者也是经治疗性及生活方式改变及口服1~2种ARB以外的降压药,血压仍高于正常者。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以及感染岀血、栓塞等全身疾病。

1.2治疗方法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在继续保持治疗性及生活方式改变及口服原来的1~2种降压药基础上,经2周内未用ACEI、ARB类、肝素洗脱期后,血压未达标者给予缬沙坦胶囊160mgQd,维持治疗至12周。对照组在继续保持治疗性及生活方式及口服原来的1~2种降压药基础上加服ARB类以外的一种降压药至常规治疗量,维持治疗量至12周。

1.3观察指标

1.3.1血压下降情况。

1.3.2心率变异分析受检者于治疗前、后24~48小时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前夜及当日禁饮咖啡、茶、酒,禁吸烟及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保证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试验前休息30分钟。采用美国DMECGLAB型心电工作站,计算机可自动剔除经人工确认的各种期前收缩及伪差后进行HRV分析。由计算机自动计算24小时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SDNN),24小时内每5分钟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ms的心跳数占分析信息间期内的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用SPSS11.3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用药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FMD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HRV变化治疗12周后血压降、心率变异性升高,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x-±s)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V:心率变异性

两组服用药前后比较,均P<0.05。

2.2不良反应两组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多年的研究显示,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是高血压的始动因素,在高血压的诱发与维持中有重要作用。ARB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RAAS系统,减少AngⅡ的生成,发挥拮抗其收缩血管升血压的效应,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律逐次心搏之间的微小差异及同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自主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也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及其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多数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HRV降低,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所致[2]。临床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脏自主神经失去了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保护作用,HRV降低,尤其是中、重度高血压或合并左室肥厚患者,心肌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心肌排列紊乱,造成心肌重构;再者,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液灌相对不足,冠状动脉储量减少,出现心肌缺血损伤,使迷走神经活性降低,造成HRV值下降。

ARB类药物通过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有效控制,同时发挥其抑制心室重塑作用,达到提高因高血压引起的心率变异性降低的效果,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兰魁田,殷晓娟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2:84~86.

[2]刘志远,张金盈等.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6,4: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