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分析

宋留存李富建于丹丹郭九一班丽芳

宋留存李富建于丹丹郭九一班丽芳(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R5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123-02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病例的CT表现,进行分类分析讨论。结果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菌株种类有:肺孢子菌62例、曲霉菌16例、白色念珠菌8例、隐球菌6例、混合性感染17例。其主要CT表现为:⑴肺孢子菌感染:表现为双肺对称性分布的云雾状、毛玻璃阴影及斑片状实变影;⑵曲霉菌感染:①表现为厚薄不同的空洞,内常见半球形的附壁结节及游动性球形灶,即形成所谓的“空气新月征”及“滚珠征”。②大片致密影以及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影。③单个或多个结节、团块影,周围可见磨玻璃样的晕影环绕,即“晕征”;⑶白色念珠菌感染: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及实变影,部分伴有树芽征或结节周围伴有晕征及胸水;⑷隐球菌感染:多态、多样、多病灶为特征;⑸混合性感染:更为多态多样,与合并的感染菌株因类型不同而不同。结论AIDS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不同菌株的感染其CT表现各不相同,各具有特征性,但不具特异性,影像学结合病原学不难做出诊断。

【关键词】艾滋病(AIDS)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肺部真菌感染是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

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侵犯,引起气道粘膜和肺部不同程度的炎症,严重者有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现就我院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AIDS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做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特点,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本组共收集92例经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病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44.1岁。92例均经HIV初筛阳性及省CDC确认试验阳性,并经痰检及培养确诊为真菌类感染。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白粘痰、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等,肺部体查可以闻及干、湿罗音,个别有肺实变征或胸腔积水征。菌株培养方法将标本(痰)置于35℃,5-10%的CO2血平板麦康凯培养基内,做24小时培养。肺孢子菌感染的诊断依靠痰涂染色查孢子菌和临床。92例病人均用飞利浦Brilliance6型CT机器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7.5mm,65人做2次或2次以上CT检查,以观察病变发展变化。其图像资料均由2名以上影像医师将其表现进行分类,分析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

2.1肺孢子菌感染表现为双肺对称性广泛分布的云雾状及毛玻璃阴影,边缘模糊,继而呈斑片状实变影,夹杂囊状影,并迅速进展为广泛实变影。初次感染早期治疗及时,吸收也较快。反复感染或呈慢性,以多发的索条状、网状纤维影,治疗不易完全吸收。

2.2曲霉菌感染①空洞:曲菌病易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可形成空洞,此时空洞壁可厚薄均匀或不均匀,常见半球形的附壁结节或游动球形灶,即形成所谓的“空气新月征”或“滚珠征”,是曲菌病最具特征性的CT表现。②大片致密影以及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影。③单个或多个结节、团块影,周围可见磨玻璃样的晕影环绕,即“晕征”。

2.3白色念珠菌感染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及实变影,可伴有树芽征、磨玻璃样结节,部分结节周围伴有晕征及胸水。上述影像表现也可见于其他肺感染性疾病,大多无特异性。

2.4隐球菌感染多态、多样、多病灶为特征。①两肺外围较重,肺门周围较轻的毛玻璃样及丝网状影。②病灶呈大叶或节段分布的浸润实变灶。③两下肺毛玻璃影及小结节空洞。④弥漫粟粒影。⑤大片毛玻璃样及丝网状急性间质性肺炎表现。

2.5混合性感染表现更为多样化的影像,与合并的感染菌株类型不同而不同,基本符合上述菌株感染的2种以上复合表现:呈满肺沿支气管分布茂盛枝叶状、集聚成团的结节状及大叶分布趋于实变的毛玻璃状影。

3讨论

3.1AIDS合并肺部感染多为混合感染,这是因为AIDS患者主要由于HIV病毒侵犯T淋巴细胞CD4,致CD4计数明显降低时,机体免疫力低下,致使条件致病菌有了致病条件,并发多种病菌的混合感染[2],使其影像表现更为复杂,而无特征性。

3.2AIDS合并肺孢子菌感染影像表现特点是范围大、面积广、发展快。

3.3“晕征”在肺曲霉菌病早期出现率较高,故对本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肺曲霉菌病的“晕征”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为:具有高度血管侵袭性的真菌所造成的病灶周围出血。增强后可以轻度强化,此现象与Gaeta等报道一致。

3.4肺曲霉菌病的空洞影像具有特征性,其病理基础为:曲菌病易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可形成空洞,此时空洞壁可厚薄均匀或不均匀,常见半球形的附壁结节,即所谓的“空气新月征”,结节游离于空洞内,形成即所谓“滚球征”。肺曲霉菌病好发于肺结核空洞的基础上。本组有3例是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后,又在痰培养中查到霉菌。

3.5肺曲霉菌病的空洞影像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肺结核:结核球液化出现新月征空洞时需与之鉴别,一般空洞壁相对较厚,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灶。②癌性空洞:肺癌的空洞多为偏心、不规则、厚壁,随访病灶增大较快,增强后明显强化。

3.6AIDS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和隐球菌感染影像表现均缺乏特征性,而且与其它菌株合并感染的比例较高,诊断较困难,需与临床、病原学结合。

3.7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需根据临床、影像学表现、病原学及治疗反应进行综合分析,查痰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痰培养假阴性情况很多,假阴性可能系化学治疗后的呼吸道菌群失调所致。另外,痰标本的培养基与培养方法决定了培养出的菌株种类,该组病例培养出的菌株仅有:曲霉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肺孢子菌是由痰涂片染色查到的,而无其它菌株,此类方法仅能培养出厌氧菌,而非厌氧菌不能培养出,这样并不能完全排除有其它菌株的感染。

3.8综合所述,由于机会性因子的多样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变表现多为间质性和肺泡性的改变,多无特征性。但各影像征象均有其病理基础,熟悉各影像征象病理基础,便于鉴别诊断各种疾病。及时予以胸部CT检查及短期随访动态变化对诊断有所帮助,有时X线胸片表现正常并不能除外肺部感染的可能性,CT才能发现更多更细微的病变,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高剑波.艾滋病胸部影像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90-95.

[2]邹红群,李松,李全康等.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机会性感染性疾病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J].医学影像,2010,48(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