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中的层次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关注教学中的层次性

张云超

山东省苍山县实验中学张云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本人就把对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层次性的认识,写下来与同行一起分享:

1、学生个体的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一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我把学生大致分三层:A: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能力强,有很好的自学能力,该部分学生约占全班同学的20%,在教学中这一层的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B:学习成绩中等,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勤奋,约占全班同学的60%,在教学中这一层的学生有“吃不好”的感觉;C: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厌学或不学,约占全班同学的20%,在教学中这一层的学生有“吃不了”的感觉,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分的结果不能向学生公布,只能由教师自己掌握,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教学目标,既能达到与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在制定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两者相辅相成。在制定目标时,要做到保"底"而不封"顶",保证每位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

3、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就A、B、C三层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的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这里的同步是有前提的,是A、B、C三层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而不是平行齐步向前,不是降低尖子生水平。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和C层学生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听懂吃透。对于A层学生则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分层次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对象的全面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

4、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存在价值的机会,千万不可把一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放在“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我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无论是哪一层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这样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他们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又能较多的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5、练习、作业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把作业和练习分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专项练习、综合练习。而且各层次题目之间应具有弹性、可攀性,“跳一跳”够得着。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做一组。在每次作业的给分上,也作一些改革:对B层学生,做对高一层次题型的,就要加倍给分;对C层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练,进步就加分。这样C、B层学生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这就好比都是100米的赛跑,三层学生的起跑线不同,所以实际距离也不同,这样让后进学生看到胜利的希望,而各起跑线这间的差距可以由教师自己把握,逐渐缩小。记得我有一次让学生用适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搞了一个竞赛:分值这样的,A层学生每对一个得5分,B层学生每对一个得7分,C层学生每对一个得10分,分值高的就获胜,这样C层学生信心倍增,A层学生也不敢掉以轻心。

6、辅导的层次性

课堂上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C、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上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学生,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共同进步。平时还应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7、评价的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也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A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总之,只有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层次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