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分析

迟少丽

(解放军第四零一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1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基础疾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的分析。结果:1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中,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1例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以慢性缺血性肠病为主,患者基础疾病多,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内科保守治疗可取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97-02

1.前言

近年来,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特点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其特点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在临床中,缺血性肠病多发于心功能不全或者患动脉硬化疾病老年患者,是指由于肠壁缺血以及乏氧导致梗死的一种疾病,其病变大多呈节段性发生,导致结肠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静脉和肠系膜动脉。在临床中,缺血性肠病多发于心功能不全或者患动脉硬化疾病老年患者,是指由于肠壁缺血以及乏氧导致梗死的一种疾病,其病变大多呈节段性发生,导致结肠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静脉和肠系膜动脉。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间8例肠缺血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3.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肠缺血患者10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9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以慢性腹胀腹痛入院的8例,以急性腹痛阵发性加重入院的2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肠鸣音消失2例,减弱8例,2例无肛门排气。

3.2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6例,且均有多年糖尿病史;7例为冠心病,其中1例为心肌梗死;2例彩超证实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3.3辅助检查

有D-二聚体增高,且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经治疗后D-二聚体逐渐下降至正常。10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明显增高;立位腹部平片9例有肠胀气,1例彩超示:下腹部肠管壁增厚,蠕动减低;2例加强CT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3.4治疗

9例病情病情相对较轻,进展缓慢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禁饮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血管扩张剂,同时给予抗凝治疗。1例病情重,加强CT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且有腹膜炎征象,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自动出院。

4.结果

9例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经内科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病情严重者,自动出院后死亡。

5.讨论

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受血器官,其血流占心脏总输出量的10%~2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缺血性肠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以慢性缺血性肠病为主,起病隐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病程进展相对缓慢,病死率很高。慢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包括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核磁血管成像、超声等。

在临床中,缺血性肠病症状表现轻重情况和基础疾病、病因、病变发生速度以及病变累及肠道血管情况等相关,其中常见症状为腹痛和便血。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中,除了可参照其临床表现表现以外,同时还可借助于辅助检查实施诊断,如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比如内镜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肠系膜动脉造影等。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内镜检查所获确诊率最高。在肠镜检查中,病变肠管为节段性分布,血管网消失或者黏膜充血水肿,于粘膜下层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或者微血栓;在CT检查中常见改变主要为肠壁出现非特异性增厚。

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治疗法为两种,即保守治疗与非保守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一般用于早期确诊患者,其主要包含溶栓治疗、一般性治疗、抗凝治疗以及扩血管药治疗;而非保守治疗则一般用于坏死肠段或者病变区段活力消失肠管病例,主要包含两种,即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由于保守治疗无效转至实施手术治疗,经治疗有所好转。

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主要为内科保守治疗,根据《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轻症患者,注意饮食调整,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量多餐。症状明显者,应禁食,胃肠减压,给予肠外营养;并应用血管扩张剂,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制剂例如丹参等,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如无出血倾向可加用抗凝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轻度肠系膜动脉狭窄所致的肠缺血性疾病,内科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较差,往往需要借助外科手术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应注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失,可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血症,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注意防治缺血再灌注损失,重要是抗氧自由基的损伤,可从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增加抗氧化防御体系两个方面防治。

总之,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以慢性缺血性肠病为主,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早期快速诊断缺血性肠病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患者特点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应对实施策略与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金晖.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初步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09):88-89.

[2]张志强,沈洪,刘刚等.急性缺血性肠病31例急诊诊断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0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