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使用下的人际传播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基于微信使用下的人际传播特征分析

袭禹

袭禹(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17)

摘要:作为一款定位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近年来大受网民追捧,其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传统通讯社交应用的特征也备受学界关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微信的主要功能特点及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信;人际传播;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185-01

一、微信人际传播的特征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微信人际传播就属于间接传播[1]。同时,由于微信人际传播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微信人际传播也属于网络人际传播的一种,其特征如下:

二、传播主体:强关系与真实性,强调平等互动

良好的社交是基于真实的人设关系的,这也是微信与其他众多社交软件包括QQ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微信能够成功的最明显的优势。对于微信用户而言,其传播交流对象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是最主要也是最真实的来源是手机通讯录,这些交流对象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其二是通过附近的人等形式添加的陌生人;而其三就是通过微信与QQ的连接关系添加的QQ好友。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具备其他社交软件不具备的社交属性,正是这个属性给用户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社交生活中,人们最期待的就是平等对话,而微信的设计就恰恰符合用户这一期待,给用户营造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为了搭建这个平等的环境,微信设计者在许多细节方面就经过了仔细斟酌。

三、传播介质:丰富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正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样,人际交往也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来实现,而这里的介质内涵比较丰富,主要分为语言介质和非语言介质。语言介质,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是通过口语或文字表达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而非语言介质就比较多样,不仅包括图形、音乐,更重要的非语言介质就是肢体动作。可以说,人际交往中的传播介质不同会对交流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媒介丰富性理论认为,信息丰富度探讨的是媒介是否具有传输丰富信息的能力,不同的媒介渠道有不同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媒介有最大的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而“贫瘠”的媒介在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方面最低。根据媒介丰富性理论,我们可以对当下的人际传播媒介的“丰富”程度进行比较[2]。当下人们经常使用的手机短信及手机通话所使用的更多是语言符号如语言、文字等,相对于面对面传播来说,这些方式所提供的非语言符号如眼神、肢体语言等视觉线索较少。而微信则可以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实时语音对讲,视频聊天等手段提供丰富的语言及部分非语言符号,相对于其他人际传播媒介来说,微信已经极大地向丰富度最高的面对面传播进行了回归。

四、传播渠道:跨平台化

微信依托于智能手机而生。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智能手机生产领域,使得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产生了良性竞争,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智能手机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通讯设施的建设力度,3G与4G网络的逐渐普及使得人们在进行手机选择时更加偏向功能丰富的一类。根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年底,我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三分之二,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微信的适配版本来看,仅有三星的Bada系统没有适配,而三星的此系统的市场份额尚不足百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市面上99%以上的手机都可以支持微信,可以说微信给用户搭建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交流平台。

五、传播内容: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对于用户来说,信息的私密性是其最为看重的。对于微信来说,其私密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微信好友的真实性和其关系强弱。与其他通讯软件相同,在用户进行交流时,双方的信息只会在交流双方的手机上显示,其他用户不能再其他终端上获取信息。除了即时交流,用户不仅可以在朋友圈发布消息,也可以看到好友发布的朋友圈消息,但在朋友圈下的回复内容只会显示自己朋友的评论,对于不是自己好友的评论则不会显示。微信的这种沟通方式和私密性保护措施有效的保障了用户的隐私,使得用户在交流中能够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主导或影响交流话题。

六、传播效果:即时性与精准传播

微信的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在线交流与差时浏览的随时切换,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为便捷。微信的一对一交谈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精准度大大提升,不管对方是否可以在线接收信息,信息都会传输到对方的手机或终端,这种特性被广大营销商家所借用,精准营销的理念随着微信的兴起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七、总结

微信这种快餐式社交通常只追求短期的、表面化的、肤浅的交往效果,而不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沟通与交往基础上的交往形态。在这种快餐式社交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交观念渐渐发生转变。在与“弱关系”连接的陌生人交往过程中,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行为。因此,微信等应用虽然使人际传播或社交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社交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剑虹,张敏.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研究[J].视听.2016(04)

[2]张珍珠.基于微信熟人关系圈的自我呈现探析[D].暨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