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疾病的应用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疾病的应用价值探究

蔡红梅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浅表性胃炎导致的消化不良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90例浅表性胃炎导致的消化不良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实验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浅表性胃湖南省炎导致的消化不良疾病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消化不良疾病;应用价值

消化不良症状在临床比较常见,与胃黏膜炎症、胃动力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情绪状态等诸多因素均有关,其中浅表性胃炎是引起消化不良等常见病因。西医临床多采用胃动力促进剂以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但停药后往往症状又复发,且西药的不良反应也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中医学理论认为消化不良的发生与脾胃不和、气机不畅有关,治疗重点应放在调畅气机方面[1]。本研究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疾病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90例由浅表性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疾病患者,均有早饱感或餐后饱胀不适、不思饮食、上腹疼痛、烧灼感等临床表现,经内镜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不能按规定要求服药者。

将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45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5岁~70岁,平均年龄(42.34±11.27)岁;体重48kg~76kg,平均体重(62.45±11.28)kg;病程1个月~5个月,平均病程(2.54±0.61)个月。

实验组患者45例,包括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42.76±11.35)岁;体重49kg~75kg,平均体重(62.15±11.43)kg;病程1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2.48±0.59)个月。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mg,国药准字H10910003),10mg/次,3次/d,餐前30min口服。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方用茯苓15g、炒白术15g、干姜6g、香附10g、木香10g、砂仁3g(后下)、甘草6g。气虚懒言者加黄芪、党参;血瘀腹痛者加丹参、延胡索;气滞腹胀者加川芎、莱菔子;泛酸反胃者加乌贼骨、瓦楞子;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2]。上药每日一剂,加水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温服。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忌烟酒、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3],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

1.3评价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早饱等症状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评价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指数=(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4]。

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51~75%;无效:疗效指数≤50%。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原因复杂,浅表性胃炎是其常见病因。与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绪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西医治疗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制酸、止痛等对症治疗为主,提高胃动力可促进消化,但该方法治标不治本,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多潘立酮片是胃动力促进剂的代表,促进消化的作用尚可,但治疗后易引起头痛、头晕、嗜睡、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理论认为消化不良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寒邪内侵等均可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导致胃缓无力。胃失温煦,运化失职。脾胃虚寒而致运化受纳失常、气机不畅,发为饱胀、纳差。临床治疗时应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法,同时根据兼症辨证施治。

本研究自拟方中以茯苓为君药,善于健脾和胃、利水渗湿。臣以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助君药增强健脾和胃之功效。佐以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香附行气理气、解郁止痛;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砂仁和胃醒脾、行气理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气虚懒言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固本;血瘀腹痛者加丹参、延胡索以化瘀止痛;气滞腹胀者加川芎、莱菔子以消食除胀;泛酸反胃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化积。上述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以达到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之目的[5]。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浅表性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凤.慢性浅表性胃炎症候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62~64.

[2]孙华.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杂志,2011,9(3):112.

[3]门爱华.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204~205.

[4]杜宝俊,谢志敏.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医杂志,2009,50(12):1075~1078.

[5]邬晓东.和胃消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4071~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