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要以读书为中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学好语文要以读书为中心

赵洪军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138000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教学实质就是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积累,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到了强化和促进作用。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一是要“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要进行文本细读,就必须从语言入手,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二是要“读”。南宋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自精熟,精熟了理自见得。”结合这两点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朗读。朗读是亲近和理解语言的前提,也是进入文本的必要一环。在朗读中,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辞质朴,情感真挚,就适宜在朗读中体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那种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2.阅读时间要充分。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对于课上朗读,短小的篇幅适宜集体朗读,较长的篇幅宜选取部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整篇文章应该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时间,在这时间段朗读。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3.寻找切入点。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仔细阅读、细细揣摩,才能品出精妙之处。(1)细读关键字。“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能让你头痛的字,关键字词通常仅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而把其他的部分留给读者,须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的经验来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者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2)细读人物称谓。人物称谓就是人物间彼此的叫法,细细地深入挖掘,你会收获良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一会儿是“好心的人”“善良的人”,一会儿又是“贼”“讨饭一样的人”,随着这称谓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而这改变的依据就是于勒是否有钱。通过对人物称谓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在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的关系。(3)细读标点。文中的一些标点寓意深刻却经常被忽略。例如《故乡》里“我”重新看到闰土时,“啊!闰土哥,——你来了?……”这处标点很有特点,仔细品味诵读之后,我们能读出对重新见到久别的儿时伙伴的兴奋激动,也有对儿时伙伴变化之大的疑惑,更有想说的话很多却无从说起的迟疑等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从而能更加形象地感受闰土这个人物形象。(4)细读空白处。空白顾名思义就是作品省略了的地方。文学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它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正为读者参与文本创设了弹性空间。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渔人“一一为具言,皆叹惋”。渔人“一一”叙说了些什么呢?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呢?因为渔人叙说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就引导读者了解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这正与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桃源中人的“叹惋”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的“留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二、结合语境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文本语境,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思想感情。1.结合语境,读懂作者。文本细读的大语境是指作者创作文本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阅读教学时,联系大语境也是实现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有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在渭河垂钓得遇周文王,受周文王赏识重用,助周灭商;二是伊尹乘小舟从日月旁经过被商汤聘请重用,助商灭夏。要理解诗人李白在此处用典的意图,就得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原来在写作此诗时,李白受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抑郁苦闷下写了这首诗,此处用典是用古人的经历来安慰自己,古人能有这等机遇,自己未必没有,对于自己能受朝廷重用又再次充满了希望。2.联系语境,品味感情。实际上,文本细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文本结构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情感。如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收到异于传统教学的特别效果,呈现别样的精彩。

阅读教学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基石,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由此,教师应基于本文所述教学思考,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