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

/ 2

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

焦承玖

焦承玖(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300-02

【关键词】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护理

1发病机理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主的腹部疾患,其病理特点是:“六腹壅塞不通”。急腹症一般表现为急,重,危,变四方面,中医认为本病起因于诸多病邪,包括热、湿、水、气、瘀等壅阻于胰、肝、胆、胃、脾、肠等脏腑,诸邪互结,气血运行不利,壅滞失通,引发出痛、呕、胀、闭、发热等症。以症候可分为三期:

1.1早期—气滞血瘀型:腹部胀痛或串痛、排气后疼痛缓解,同时伴有胸闷、嗳噫等症常因脏腑气机阻滞,脏气通降失司,多见于单纯性阑尾炎和胆囊炎。

1.2中期—久郁化热型:腹痛呈持续性灼痛,或阵发性加剧,并有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有时可闷及包块,同时可伴有发热、呕吐、大便干燥、苔黄、脉数等一系列热像症状,多见于阑尾脓肿、阑尾穿孔。

1.3后期—热毒炽盛行型:满腹疼痛、拒按、腹肌紧张,全身发热,口干喜饮,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便闭,肌肤黄染,苔黄腻而厚,脉烘数,呈现实热症象,是由热盛化火,火毒内焰所致,多见于穿孔后形成阑尾炎、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肠梗阻。

2观察与护理

2.1观察

2.1.1观察神志:神志安详、神志不乱,多见于急腹症早起,正气未作者,表示病情轻浅,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多见于急腹症后期,表示病情较重。神志昏迷、反应迟钝,提示热毒攻心,病情危重。如治疗后甚至专清,属病情好转;如神志仍不清,同时出现出汗、肢冷、脉细等症,表示阴竭阳脱,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协同抢救。

2.1.2观察腹痛:辨别其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2.1.2.1便脏腑:一般认为两协疼痛属肝、胆表现为阵发性缓痛,如胆囊炎、胆石症。脘肤隐隐疼痛属脾、胃,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满腹疼痛、腹胀加重属大肠,如肠梗阻,少腹疼痛,疼痛与全身的关系,如疼痛剧烈,而全身情况好的,如胆石症、胆道蛔虫,一般没有多大关系,全身情况严重出现面白、脉细、血压下降等,见于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化脓性胆中管炎,提示病情严重。

2.1.2.2辩气血:气滞可造成血瘀,血瘀必然会有气滞,在各种腹痛中仍可有气滞痛或血瘀痛之分,一般来说,在气为轻,在血为重。

气滞痛——腹痛呈阵发性痛,时痛时走,走串不定,或气聚则痛而见形,气散则平儿无迹。

血瘀痛——腹痛呈持续性钝痛,连绵不断,痛点固定,并可扪及包块,压痛明显,同时可伴有呕血、便血。

2.1.2.3辩虚实、寒热:腹痛缠绵,腹软喜按者,多属虚;腹痛急剧,板硬拒按者,多属实;腹痛喜暖,得热者痛缓者,多属寒;腹痛喜冷,得热痛剧者,多属热。

2.1.3观察呕吐

2.1.3.1辩病位:呕吐物酸而量大,入少吐多或朝食暮吐者为胃潴留或幽门梗阻。吐物酸苦,呕吐频繁,多为高位梗阻,无大便,先腹痛后呕吐,呕吐开始为食物或苦酸液而后变粪味者(中医称“吐粪症”)为低位梗阻。

2.1.3.2辩虚实、寒热:中医认为呕吐乃胃气上逆的结果,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有物为呕吐。反声物聚盛者多为实,声微物清者多为虚,干呕无物为气滞气逆,吐物清稀无味为寒,呕出粪臭者为热结肠腑或肠结。

2.1.4观察舌苔与舌质舌苔薄白,多在急腹痛的早期或轻症,舌苔黄质红,表示邪热炽盛,舌红光剥无苔或舌面干燥起刺,表示热盛伤阴,并有电解质紊乱现象,如舌苔黄腻,渐渐变为薄黄腻,即使全身或局部症状暂时未减轻,但要可预知病情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反之舌苔有薄转厚,表示湿热蕴结不化,病情正在发展。

2.1.5观察脉象的变化急腹症多见弦脉或紧脉,上消化道出血者,脉虚而数,中医称“+脉”高热有炎症时,多数为浮滑而数,中毒性休克者则脉微细欲绝,要严密注意病情的转机。

2.1.6观察排便排气观察急腹症人的大便性状、色、量的变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如:肠套叠病人大便长为果酱样,胆石症或胆道蛔虫症,常在大便中有结石或蛔虫排出。如梗阻病人服用攻下药后,大便不解,矢气不通,腹仍满不适,表示梗阻尚未解除或药力不足,如药后大便次数就增多,同时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表示药力过大,应立即停药,并服糯米粥汤解之。如矢气频转及大便通畅,则是梗阻解除的标志。

2.2护理

2.2.1高热患者每四小时测T/P/R/一次,血压每日1~2次,超过39度以上者必须给予物理降温措施。

2.2.2急腹症病人一般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单纯性阑尾炎,可以进半流或软饭。穿孔引发腹炎或肠梗阻病人必须绝对禁食。胆囊炎及胆石症病人应忌油腻和胆固醇高的食物。胆道蛔虫症宜食酸物,使其收敛止痛。

2.2.3急腹症患者,多由情志郁结,特别是肝胆疾患,在腹痛剧烈时,容易动火,脾气急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心、多加安慰,保持其精神愉快,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2.4急腹症轻症,如单纯性阑尾炎、胆囊炎等,均可取随意卧位,如阑尾脓肿,则应多休息少下地走动,转侧翻身宜轻,以免毒气扩散而穿孔,对穿孔已形成腹膜炎或肠梗阻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保持躯干与下肢成45~80C角,有利于腹腔渗液下流和呼吸,如发现体位及姿势不和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之。

2.2.5要准确记录出入量,对呕吐腹泻及胃管吸出的内容物,除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外,必须准确记录它的次数了、及量,有助于及时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2.6呕吐的处理:胃热呕吐,可进中药,少量多次进服。胃寒呕吐,可用生姜汁或生姜片擦舌。顽固性呕吐,可针刺内关穴或用镇静止吐药作穴位封闭,宜可用玉枢丹口服止吐。

2.2.7腹胀是急腹症病人的主要症状,除内服攻下通腑以外,还要用纱布包裹皮硝外敷腹部,以达到利气消胀的目的。其次用胃肠减压,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内容物外溢,减轻胃肠膨胀,有利于穿孔的闭合和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通过胃管灌注中药,灌注前应吸空胃肠内容物,药量多者可分次注入,注入后将胃管关闭,停止抽吸1~2小时,以发挥药效。

2.2.8针刺:有缓解止痛,理气消胀,调整胃肠功能和加速脓液吸收等作用,根据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常用穴位中有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胃俞、大肠俞、合谷、曲池等。同时根据不同的病症,配合耳穴一般采用泻法强刺激,每日一次,每次30~60分钟。

2.2.9急腹症病人未明确诊断前,忌用一切止痛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