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缺血性心肌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缺血性心肌病的护理体会

支源

黑龙江省鹤岗市鹤矿医院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心肌病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合理治疗及精心护理,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1~2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心律失常均消失,房颤患者平静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轻微活动不超过100次/min。均未出现血栓性疾病,安装起搏器者,起搏器工作良好。结论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与病情及预后相关,通过医护联动模式可提高患者症状的缓解率及存活率。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护理效果;观察

Objectivetostudythenursingeffectofischemiccardiomyopathy.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istoselect34patientswithischemiccardiomyopathywhowerehospitalizedinDepartmentofCardiologyof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15toJanuary~2017,andanalyzetheirclinicaldataretrospectively.Theresultsofthe34patients,afterreasonabletreatmentandcarefulnursing,theclinicalsymptom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ardiacfunction,increasethe1~2level,atrialprematurebeat,ventricularprematureandsicksinussyndromepatientswitharrhythmiadisappeared,atrialfibrillationpatientscalmventricularratecontrolin60~80/min,slightlynotexceeding100/min.Therewasnothromboticdisease,andpacemakerwasinstalled,andthepacemakerworkedwell.Conclusionthedegreeofrenalfunctiondamageiscorrelatedwiththeprognosisandtheprognosisofpatientswithchronicischemiccardiomyopathycomplicatedbyrenalinsufficiency.

Ischemiccardiomyopathy;nursingeffect;observ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继发糖尿病时)和冠状动脉栓塞导致心肌缺血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心肌顿抑或心肌冬眠,继而心肌瘢痕形成,剩余的存活心肌必须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心室扩张和肥厚,从而产生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此即为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cardiomyoparhyIC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ICM的防治及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3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4,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6~79岁,平均57.4岁,心功能Ⅰ级者1例,心功能Ⅱ级者4例,Ⅲ级者19例,Ⅳ级者10例,本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级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心脏增大者30例,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1例,3支病变5例。均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单纯房性早搏8例,单纯心房纤颤6例,单纯室性早搏1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3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其中17例行PCI治疗,3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工作良好。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经合理治疗及精心护理,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1~2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心律失常均消失,房颤患者平静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轻微活动不超过100次/min。均未出现血栓性疾病,安装起搏器者,起搏器工作良好。

3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缺血行心肌病即为长期慢性疾病,其反复出现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护士应有的放矢,多与患者交流、谈话,讲解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这样不仅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还能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3.2饮食护理饮食的控制对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视为关键因素,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合并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的患者更应该注意饮食,而且还有注意血糖,禁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便秘可给与开塞露、蓖麻油等对症出来,而且注意避免腹泻造成电解质紊乱。

3.3心力衰竭的护理尤其是心功能Ⅲ级、Ⅳ级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包括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咳痰,腹水及双下肢浮肿,因此,护士应多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输液滴速的控制,患者的体位,尤其是夜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3.4心律失常的护理ICM患者多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有的可以消失,有的则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无论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后护士都要向患者讲解不同心律失常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避免造成心里负担。

3.5起搏器的护理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还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起搏器相关注意事项,包括起搏器的型号、安置日期、起搏器阀值、频率及上下限频率。起搏器的程控时间,出院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而且告知患者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应避免接近高压电场、电视发射塔、广播台、雷达等强大的磁场处,这些地方可干扰起搏器功能引起心律失常;再到医院就诊时告诉医护人员自己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一面接触CT、核磁共振、碎石震波、手术电刀、磁频治疗仪等检查或治疗手段而干扰起搏器的功能,发生心律失常危机生命。

3.6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对于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脉搏波动情况,应嘱咐服用硫酸氢氯比格雷及阿司匹林,并注意出血情况。告知患者按期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血凝等。

4讨论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和并有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无论通过药物治疗还是PCI治疗均为暂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闫振娴等[1]研究发现PCI相比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改善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是短期全因死亡、STEMI、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且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张娟等[2]研究发现,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与病情及预后相关,通过医护联动模式可提高患者症状的缓解率及存活率[3]。因此,作为医护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家庭情况、用药情况及复查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疾病的复发,减轻患者的各种负担。

参考文献:

[1]李新立,周艳丽.缺血性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7):495-497.

[2]闫振娴,周玉杰,赵迎新,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4):418-421.

[3]张娟,朱舒舒.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肾功能不全9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