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1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王诗琪黄晓锋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出现冲破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三部作品反映的虽然都是古代传统的才子佳人包裹下的爱情故事,但实际展现是从以情反礼到以情反理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性不断觉醒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一、绪论

在封建礼教社会,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根基,将“三纲五常”定为“天理”,儒学宗教化,成为压制古代妇女的精神巨石。本文选取的三部文学著作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爱情婚姻观,这其中崔、杜、林三人作为“叛逆者”的形象又是学界尤其关注的问题,有人甚至曾冠以其“女性意思的自觉觉醒者”的称谓。总体来看,受时代环境因素以及作者思想开化程度不同的影响,三部作品呈现的是由以情反礼到以情反理的整体演变过程。三位女性“叛逆者”追求自我意识的心路历程闪现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代表了当时大众颂人欲、灭天理的呐喊。

二、崔、杜、林三人形象比较分析

1.崔莺莺形象。崔莺莺出身名门,自小受到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封建礼教教育,其婚姻大事早已被父母决定。与张生的邂逅,使她心中情爱的火苗陡然点起,起初因封建传统的教养束缚使她不敢轻易流露出爱慕情绪。“闹简”、“赖简”事件将其矛盾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女儿家的矜持和抑制的春情泛滥形成巨大矛盾。后与张生偷约密会,她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其母亲三次赖婚,将崔莺莺反叛的形象推到制高点。最终崔、张圆满结合,有情人终成眷属,宣告了追求自我幸福的伟大胜利。

2.杜丽娘形象。晚明戏曲以“情”为最高崇尚,明后期出现的《牡丹亭》更加注重向内展现人性。少女怀春本是人之常情,却因现实的黑暗不可实现,从理想跨越到现实,寻梦不得,因情而病,为情而死。人与鬼的情欲纠缠中,杜丽娘主动而又大胆,自始至终坚持本心。《牡丹亭》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上,不再仅是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的批判,而是以杜丽娘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对以程朱理学为根基的封建礼教做出的尖锐抗争。

3.林黛玉形象。林黛玉表面上是受人侍奉的娇气小姐,但实则是没父没母的孤女。其前身绛珠仙子,一棵吸尽世间纯气的“世外仙株”,故而孤高自诩、为爱九死不悔。林、贾感情并非是电闪火光之间的一见钟情,共同生活的铺垫为其爱情奠定了坚实基础。虽为闺阁女子,但林黛玉并不规劝贾宝玉投身官场中,视功名为粪土,做到了洁身自好。在儿女感情方面,她拒绝男尊女卑、妻为夫纲的婚姻模式,要求恋爱自由。正因如此,贾林之爱在家法森严的贾府中是不被接受的。林黛玉之死把这场爱情推上高潮,超越了传统“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脱离了封建礼教,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三、崔、杜、林反叛程度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1.崔莺莺。王实甫笔下贵族少女崔莺莺渴望的是“男欢女爱、一见倾心”的自由恋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门第婚姻。最终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王实甫道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但因其所处时代影响,王实甫的思想进步性也仅停留在反抗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并没有深入到反对整个封建社会体制上的层次。最终以张生高中状元抱得美人归的大团圆结局。就笔者看来,是一种反叛者向封建礼教的妥协,正因如此,《西厢记》的批判力度也削弱了不少。

2.杜丽娘。如果说崔莺莺反抗的是封建礼教中以其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那么杜丽娘则上升到对抗以程朱理学为根基的封建礼教体系的层面上。杜丽娘冲破人鬼限制,发出了“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有力呼唤。即使身为鬼,她也主动与柳梦梅结下了“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杜丽娘的人物塑造,冲破了“理”的禁锢,回归了人性的本真,是作者呼吁个性解放的精神体现。正如徐振贵所说:“崔莺莺是战胜封建礼教的多情人,杜丽娘是以情爱战胜天理的再生人。”

3.林黛玉。林黛玉作为封建制度不被允许存在叛逆者,她背弃礼教,完全是一个追求自由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用爱化成抨击腐朽社会强有力武器,给程朱理学敲响了一记有力的警钟,揭示了封建社会罪恶的本质。反映出当时社会人士要求个性解放诉求,闪现出了初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戴圣《礼记·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4。

[2]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43。

[3]沈德符《顾曲杂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2-56。

[5]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C].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者缺失,1997:169。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