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物理课堂教学的氛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营造物理课堂教学的氛围

季延奎

江苏邳州市四户中学季延奎

随着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呢?为此,笔者深入、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代学生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如下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回归给学生,激活学生动手、动脑、讨论的课堂氛围

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是“满堂灌”,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的动手、动脑、讨论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发挥,课堂氛围沉闷,效果不佳。为此,我在课堂上大胆创新,采用“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时间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动脑思考时间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动手做题时间也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又能使学生掌握好当天所学的知识,效果非常显著。

二、注重演示实验的教学,激活师生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

物理的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的教学,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再引导学生来一起总结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非常注重演示实验的教学,同时不断改进一些实验。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三节《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时,不采用课本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而是直接用一个5Ω和一个15Ω螺旋状电阻丝组成串联电路,然后在两个电阻丝中分别夹住规格一样的火柴,闭合电路后比较哪根火柴先点燃,就知道哪个电阻丝在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之后,有一些学生提出猜想:既然这两个电阻串联会得出这个结论,那么把这两个电阻并联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呢?于是,有些学生默默地思考、有些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段时间后.我把这两个电阻组成并联电路,同理可得出结论: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多。由于实验直观,现象明显,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因而很容易掌握了本节课知识,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激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课堂内容导入时,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和激发者;在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时,教师是设计参谋和信息传递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服务和关系协调者;在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是裁判员。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不要用自己或教材中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做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同时让学生觉得老师既是自己的引导者又是自己的合作伙伴。

四、渗透探究思维方法的教学,激活发散性、科学性的课堂氛围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采用的思维方法,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传授并注意学生探究思维的发散性、科学性的培养。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类比法、等效法、替代法、分类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增强其思维的发散性与科学性,会更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并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用发散性、科学性思维方法去探究问题。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五、精心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各环节形成“思维链”,激活小组合作的课堂氛围

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某种认知情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地教学。情景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2)创设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教学情景;(3)创设开放性情景。根据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各环节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使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思维链”。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连贯性,又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变通解决问题思路,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研究问题,激活竞争的课堂氛围

对开放性的题目,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答案,因而教师在分析这类问题时,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抢答,激活竞争氛围。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每种解法都给予分析、表扬,让学生有“稍作努力便有大功告成”的感觉,以激发探究兴趣。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充分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