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2012年~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王微微

王微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目的:了解2012~2014年医院感染的实际发生情况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各科临床监控小组相配合,采用床旁调查和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20日及2014年11月19日所有住院7578例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7578例,实查7391例,实查率97.53%;医院感染361例、408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4.88%、例次感染率5.5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7.75%;综合ICU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鲍曼不动杆菌居医院感染病原菌首位,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70%,预防性用药占52.44%,病原菌送检率为50.43%。结论:现患率调查基本反映了医院感染发生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针对监测存在的问题,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病原菌送检率;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现患率调查;医院感染;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79-02

医院感染现患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日、周)某一特定人群中存在有医院感染的频度[1],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一种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能迅速地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医院感染相关易感因素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来自2012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20日及2014年11月19日所有住院7578例患者,包括调查当日出院、转科的患者,不包括调查当日新入院患者。

1.2调查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年),采取床旁调查与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填写个案调查表。调查开始前一周向临床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的目的及要求,完善患者的各种相关资料及辅助检查,由各临床科室监控小组对本临床科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临床资料、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易感因素。

1.3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

1.4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录入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

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应调查7578例,实际调查7391例,实查率为97.53%;2012、2013、2014年现患率依次为7.01%、4.91%、2.96%,例次感染率分别为8.05%、5.31%、3.46%,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2.4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

3次现患率调查共检测出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最高,占61.0%,革兰阳性菌占37.1%,真菌占5%。2012~2014年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8.47%,35.42%,30.68%。抗菌药物使用以预防用药为主,占52.44%,治疗用药占41.01%,治疗+预防占6.55%。使用以一联为主,1708例次占66.59%,二联672例次占26.20%。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平均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88%,例次医院感染率为5.52%,高于王娟等[2]报道的医院感染现患率3.19%,例次感染率3.28%。但也高于我们日常监测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2012年3.03%、2013年2.78%、2014年2.73%),现患率调查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与日常监测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由于现患率调查采用床旁调查与在架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弥补了医师病程记录不详、漏检、漏报现象,真实的反映医院感染的现状。通过实时监控、在线监测,及时准确地上报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3.2医院感染高发科室

综合ICU近3年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为2012年27.27%(36.36%),2013年26.67%(31.67%),2014年15.52%(18.97%),位居本次调查科室感染排名首位,与我院近3年科室感染监测排名一致。因为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总床位数较多,ICU收治的患者高龄(>60岁)伴基础疾病复杂、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使用呼吸机、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血管内置管、泌尿道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多,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也增加了感染发生率。我院从2010年开展综合ICU的目标性监测。实施中根据实际监测情况调整监测方法及监测重点,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开展相应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有效降低了综合ICU的感染例次发生率。

3.3医院感染部位

本次调查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为37.75%,与国内研究报道一致[3-4]。各项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患者机体防御功能,提高了细菌到下呼吸道的风险。气管切开使呼吸道纤毛的咳嗽反射能力与清除能力减弱,使细菌易于下呼吸道吸附定植,进而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医护人员吸痰技术不娴熟,气道管理不到位,口腔护理不充分或者漏做,加上患者意识障碍或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减弱了咳嗽反射能力和吞咽功能,增加误吸风险,更是加重了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综上,患者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的类型和时间、呼吸道护理质量、意识障碍、抗菌药物和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都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下呼吸道感染将成为今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点。而在手术部位感染中,以器官腔隙感染居首位。这可能与我院以器官移植为特色有关,难度系数高的手术所占的比例高,继而感染的风险也相对高。

3.4病原学分布情况

3次现患率调查共检出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最高,占61.0%,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5],革兰阳性菌占37.1%,真菌占5%。本次病原菌检出中鲍曼不动杆菌居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菌)的首位,与日常监测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一致。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已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及土壤、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6]。

3.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2~2014年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8.47%,35.42%,30.68%;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综合医院报道的53.03%,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以预防用药为主,占52.44%,治疗用药占41.01%,治疗+预防占6.55%。自国家对I类手术术前抗生素使用规范化管理后,I类手术切口术前基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故预防用药主要为II、III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以一联为主,1708例次占66.59%,二联672例次占26.20%。平均标本送检率50.43%,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秀珍,严向明.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6-48.

[2]王娟,曾芹,林锋,等.2009-2011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60-2562.

[3]卢萍,张骏骥,沈清.2009-2011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3959-3961.

[4]苏兰香,蔡智慧,郑国贤,等.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3962-3963.

[5]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Mohnarin2011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4946-4952.

[6]张燕萍,何俊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163-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