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风格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风格初探

刘名美

——以望海楼关于2011年利比亚局势的评论为例

刘名美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国对外发行的权威性的中文日报,面向范围极广的海内外读者。作为常常出现在头版、要闻版的评论专栏,“望海楼”在对外新闻评论中独具风格。2011年3月7日至4月26日,望海楼将目光对准了正处于国际焦点位置的利比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评论。本文以此为例,对望海楼栏目的风格进行初探。

关键词:《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风格

一、站在时代的船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保持时新性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共同挑战。我党报刊素有重视媒体内容时效性的传统,这可以追溯到1942年整风运动中对党报的改革。《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媒体的领航船,肩负着扮演时代弄潮儿的重任。随着历史愈来愈快的前进步伐,以《人民日报》为领头羊的党报行列在不断的革新中愈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新鲜性。“海外版”推出以来,因为它面向国际的特殊身份,更需要在世界媒体的竞争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新闻评论也要求重视选题的时新性。“望海楼”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一直坚守在时代船头的位置,不但紧跟步伐,而且针对时局进行精辟的分析论述,对事件发展方向的观点看法颇有见地。

敏锐地把握新闻点,针对世界热点进行分析,发表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议论,是望海楼的一大特点。2011年3月7日,奥巴马宣称美国正在考虑包括军事干预在内的“所有选项”。对美国是否会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世界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热议不休。望海楼发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唐志超的评论《利比亚会是第二个伊拉克吗?》。文章中分析“虽然美大规模向利出兵基本可排除,但不排除军事上一定程度介入的可能,其形式上将主要是三种:大力支持利反对派;设禁飞区,但由欧盟主导,美国协助;向利特定军事目标(如卡扎菲本人)从海空发动军事打击或派小规模特种部队渗透。”“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美国加入到北约军事进攻的队伍,又匆匆“脱身”的种种举动,正如文章中所分析。

望海楼站在时代的船头,为时事切脉,精准分析局势,为海内外受众了解事实,理解事件本质提供了帮助,也是《人民日报》权威建立的重要部分。

二、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观点鲜明,是新闻评论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能够开门见山、仗义执言的文章,仍是难能可贵的。而将这一点融入栏目血液之中,形成思想张扬、态度明确的风格,则是望海楼值得肯定之处。

2011年3月10日,望海楼发表评论文章《中国不是中东》。当世界将目光聚集在中东,思索解决之道的时候,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图谋把祸水引向中国。他们通过互联网煽风点火,希望在中国也挑起“街头政治”,以此搞乱中国。文章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中国不是中东,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

4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1版“要闻”部分发表望海楼文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大辩论。中国方面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历史将会证明,这四条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西亚、北非地区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望海楼文章不但直接地明确亮出态度的牌子,而且立场坚定,作为世界上中国传声筒的同时,扮演着国家的捍卫者。

三、瞭望世界,激扬文字

望海楼,寓意放眼海外之楼。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瞭望世界,放眼环球局势,发表真知灼见。每期望海楼的文章,都针对国际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评论,视野广阔,内容包罗时事各个方面。

在利比亚战争问题上,望海楼关注热点,点明时局现状,先后撰文:《多国空袭炸开了“魔盒”》《利战成了西方“烫手山芋”》《北约难题,派兵还是不派兵?》,阐明事件本质:《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发文指出《双重标准只为“油”》,揭露背后利益关系《利比亚战事与美国巧实力》。

这些文章紧扣事件各个环节,细致观察事实现象,深入分析背后本质,可谓世界的瞭望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为读者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引路者,也让普通读者能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政策态度,充分履行了一份党报的职责。

四、微言大义,深入浅出

《人民日报》各个专栏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以长篇大幅论述为主的“任仲平”、“郑青原”、“国纪平”等不同,“望海楼”的许多文章篇幅并不宏大,有不少短小精悍之作。这个特点既符合其关注国际时局的内容特点,也适应海外受众的阅读喜好。

望海楼文章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但是可谓微言大义,见解深入。用不长的文字来将复杂的国际问题论述清楚,考验的是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能力。

文章《中国不是中东》,从“中国的人心思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牢固;中国早就废除了事实上的领导人终身制,领导人有序更替已成惯例;中国领导人一直以来顺应民意,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层次清晰,论理明白,将中国为什么中国不会出现街头政治的原因阐述地浅显易懂,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的结论。

另一个典例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4月8日第01版望海楼文章《利比亚战事与美国巧实力》。文章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种种举动入手,逐层深入地将美国的“巧实力”解释清楚,又细致分析了利比亚战事与之的密切关系,将复杂的国际政治解释得浅显明白。

五、说理的艺术家

所谓评论,就是要有评有论,通过说理让“评”中的观点深入人心。作为一份面向海外的、代表权威观点的党报,其特殊的身份就对它的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望海楼要消除读者中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让自己的观点和语言更加令人信服,就需要更加讲究说理的技巧。

用事实说话,掷地有声。“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是写议论性文章的老套路,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是说理不变的真理。文章《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波黑、伊拉克的经验看,这种人道主义干涉往往与推翻政权相挂钩,为日后直接推翻政权做铺垫。历史经验也表明,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名义上是出于国际道义,但实际上则是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如石油、不喜欢某个政权),甚至可能简单地出于对某个领导人的好恶(如西方都不喜欢萨达姆、卡扎菲)。背后绝非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那么简单。”之后,作者用“阿拉伯国家联盟已经开始由原先支持立场转为动摇、‘后悔’”的事实,进一步讲明“人道主义的幌子”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动活泼,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人民日报》虽然作为党报,代表着执政党的权威声音,一字一句需要谨慎,整体风格以严肃为主,但是权威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密切联系群众,走一条人民道路;谨慎严肃也不是刻板、寡淡,而是可以也应该发挥文字的美丽,语言生动,文风活泼。毛泽东曾把“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列为党八股罪状之一。

望海楼充分发挥了评论栏目的特色,灵活运用语言,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的风格。例如,4月11日望海楼《利战成了西方“烫手山芋”》一文,题目中“烫手山芋”一词,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地概括了利战的西方国家的尴尬处境。文章概括了美英法打击利比亚的几个“没想到”,语言幽默灵活,自然,精炼。整体上思路清晰,由美英法等国在利战和法理上的困难。全文以形象的比喻“军事与政治手段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结尾,一气呵成,读来畅快淋漓。

论述说理,是评论文章的基础,是评论栏目的生命。望海楼将用事实说话、语言生动活泼等说理技巧,上升为说理的艺术,融进自身的生命,形成自己的风格。

【结语】“望海楼”是常常出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要闻版的评论栏目。望海楼寓意放眼海外之楼,其内容关注世界、针对国际时事,站在船头,扣准时代的脉搏;观点鲜明,立场坚定;行文深入浅出,说理研究艺术技巧,微言大义。本文以望海楼关于2011年国际热点:利比亚局势的系列评论为例,对其风格进行初探。以期为对外传播及评论专栏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刘名美(1990-),女,蒙古族,河北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