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什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什么

邓旭

云南镇雄县一中邓旭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充满了无限憧憬,仿佛看到了一个璀璨的明天:校园里书声琅琅、鸟语花香;课堂上既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学校就是学生梦中的伊甸园,而我自己也像被重新武装了一样,虽然人到中年,却朝气蓬勃,童心未泯,活力四射;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和谐发展。

这不是一个梦想,而是理想。它的实现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变“好老师”为“优秀教师”

不管是“双基”还是“四基”,中学生的成绩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多少好老师甘于奉献,鞠躬尽瘁,不惜加班加点辅导学生,特别是有些老师,讲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三遍,让人感到老师很辛苦,学生很刻苦。在新课改理念下,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和赞美,这样的老师可以称之为好老师,但绝不是优秀教师,优秀教师重在方法,重在高效,即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试想,你若能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老师还用这么辛苦吗?学生还会学得如此劳累和痛苦吗?教师追求的目标不仅限于一名“好老师”,而要成为“优秀教师”。

二、变“一桶水”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的江河水”

时代发展越快,知识更新越快,教师再不能仅限于“一桶水”,而应是“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的江河水。”而要做到“源源不断”,教师本身要做终身的高效的学习者。因为会学才会教,教的法子很多时候用的是学的法子。更何况,只有深入广泛的学习才可能与学生分享丰富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技能。记得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他人。”其实,学习不仅是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使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

三、变“预设课堂”为“开放性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确有如工程师,他们预设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设答案,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变得被动、狭隘、不自信,唯恐揣摩不透老师的心理。对此,西南大学的张广祥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案例: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学数学教师,他在将例题交给学生之前从不去看现成的解法,也不提前思考,他要和学生一起体验、探索正确答案的历程,一种方法行不通,他大度而不失自信地说:“同学们,没关系,我们换一角度从头再来,”好一个“从头再来”,学生发现老师也有错的时候,于是他们更自信了。

新课程体制下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化、开放性的课堂,所有学生都能心态开放地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还用张教授的话说,就是真正的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暴露缺点。更何况,学生更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而不是规范地权威性地把解法按部就班地告诉他们。

当然这种做法还存在着一个让不少老师担心的问题:完成不了预设内容怎么办?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亲身体验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而教师的灌输顶多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模仿,难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众多教师追求的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的课堂教学生态的确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在于真正凸现学生的立场,而不是教师挖空心思地教,用李大圣教授的话说就是“教师要做弹无虚发的狙击手,而不是漫山遍野扫射的机关枪手”。

四、变“挫折教育”为“鼓励教育”

我相信所有一线教师都会注意一点,那就是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而学生喜欢老师的原因可以来自于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举止优雅得体,品行端正和高尚等等,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好比上下级,上级对下级呼来喝去,言词犀利,无需考虑是否伤了学生自尊,称之“刀子嘴豆腐心”,常听老师如此训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死了算了。”更有甚者,请家长成了家常便饭,这样的“挫折教育”真会让学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事实证明,这些做法让我们的教育走进了死胡同。更有事实证明,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轻生的事例也是不一而足。

当今的学生生长在一个绝对优越的环境里,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差,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讲究教育方式,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哪怕成绩再差,你也要多加鼓励他,善意地诓住他,别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其实,许多优秀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在鼓励声中茁壮成长的,大家都知道,“算命测字”那是故弄玄虚,摆明了骗人,可还是有许多人相信,抑或是将信将疑。为什么有些说法应验了呢?比如说某人考上大学果真就考上了,说某家两口子离婚没过多久就离了,他们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只是感叹命运的神奇,于是越来越信命了,难道命运真是天定吗?算命的人真的就能预知未来吗?其实这只是一门心理学: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何不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应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呢?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