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王建华

河北省临城县第二中学王建华054300

【摘要】: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地理课堂的作用,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给他们传授地理知识,更要加强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教育素材,选好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地环境的关系,形成生态文明观念,指导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珍爱善待生存环境。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将环保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保行动。

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人地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做中学。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变化、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明白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由人类的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可结合春游,让学生观察某地近几年周围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结合自己的行为体会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借此还可深入探讨发展旅游应注意哪些问题,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等问题。

2.组织生态文明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实现学中用。

组织生态文明保护小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乡镇或村社10年间耕地缩减、增加情况及其原因;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洪水发生的次数、规模及两岸农田的水毁面积;处在干旱地区的还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降水次数增减的变化情况等。城镇中学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小组,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强.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赵华.中学地理课堂活动的思考[J].观察思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