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生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浅谈中等生的教育

麦天彩

麦天彩四川省广汉市新丰镇中心小学

一个班级的学生通常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然而在实行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了“抓两头”,即花了很大力气对优等生和后进生进行辅导,但是对于“带中间”的认识有误区,以为只要抓好优等生和转化了后进生,中间这部分学生自然就会跟着向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变化。其实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结构是呈橄榄型的,即中间大、两头小,中等生的人数通常会占全班人数的40%~60%,因此抓好中等生的教育不容忽视。中等生,就是指在班级中思想品德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既不像优秀学生那样出尽风头,也不像后进生那样成为注意的焦点。他们中许多人习惯于自己这种位置,安于现状,他们往往谨小慎微,对自己估计不足,缺乏信心,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发挥,限制了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如何抓好中等生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中等生确立奋斗目标

目标是人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指向。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恰当的奋斗目标,就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热情,就会促使自己甩掉一切包袱,克服内外困难,不遗余力地去达到这个目标。中等生往往满足于现状,习惯于原地踏步走,不会积极主动地提出奋斗的目标,严重影响了自身潜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全面了解中等生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加强与中等生的交流,促使他们发奋努力,不断进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针对这些学生甘居中游的思想,教师一方面不能迁就,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决不姑息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小毛病。尤其是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要防止其出现自满情绪,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心理学上讲,在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时,师生心理相融性强,在这一时刻就提出目标,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调动中等生的积极因素

要抓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素。为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特别重要,这一点恰与对优秀学生的教育不同。当教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后,他们的自信心就容易树立,由此激发出他们前进的力量。

第二,引导中等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上课多叫中等生板演、回答问题等,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的每个环节,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学习,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使他们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指导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前进的信心,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也将一事无成。因此,教师还应经常与中等生接触,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向他们传授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中等生的学习能较顺利地进行,以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加强学法指导。中等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习不得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法指导,如预习、听课、复习等环节的指导。

三充分认识中等生在进步过程中的波动现象

中等生自觉性不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中常常出现上下波动、忽高忽低的趋势,稍不留神,就会后退到后进生行列。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等生的这一特性,不要急躁,多一份耐心。同时加强监测,遇到有滑坡苗头的中等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多表扬、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让优秀生帮助中等生,使得他们共同进步。只要教师及时发现中等生的波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避免他们的学习发生后退。

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对中等生的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中等生教育的成功,将会带动班级有一个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