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探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余进军

关键词:思想道德;大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说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根据我们在本校教学工作中的了解和对周边高校学生的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有如下一些新情况:伴随市场经济,大学生们对自身利益更加关注,在价值取向上产生有功利化倾向。表现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识淡漠,政治立场不明确。大学生文化生活紧紧围绕着网络和手机。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盲目攀比、追赶潮流、追求时尚。由于打破了自我封闭和外部封锁的双重限制,大学生热衷于追求自由、民主,敢于在网上发帖子以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尤其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但由于缺乏对唯物史观上的认知和全局分析问题的能力,看问题往往过于片面或偏激。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活跃,在变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他们渴望成才,准备投身事业,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当然小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环境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大学生趋于务实。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使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它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又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渐渐占据人门的头脑,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旦精神防线出现缺口,他们便会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歧途。加上现代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受到了伪科学、“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明显。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不少大学生不再恪守一种道德观,而是具有多种道德观,那么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会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

2.高校自身的因素。首先,当前高校对现时代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未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存在着回答较苍白或说服力不强,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如有的学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着落后现象,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而不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到理论阐述的枯燥,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跟不上时代要求,教材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得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其次,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队伍主体构成存在着部分兼职人员并且业务量大,当然教育效果偏低。由于分工不够明确,缺乏多角度的工作思路,不能形成合力,使教学与育人出现脱节。最后,高校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学生活动经费不足,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够丰富,未能发挥好骨干和特长生的作用,活动虽然不断,但形式单一,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不多。

3.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有的家境优越,在家受宠爱,家人围着他(她)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把“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对待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对孩子有求必应无疑助长他们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习惯。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培养由于溺爱出现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同时对他们期望较高,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标准,对其品德塑造关心甚少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

4.一些大学生身心不健全。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权益而只顾自己的事情,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跟着感觉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去模仿,最终不能自拔。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恋爱、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活动上,沉迷于虚拟世界里,将诚信、勤奋、艰苦奋斗视为过时行为,把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等认为是人的本性。同时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期望过高,致使其心理压力过大,加上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练,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大学生感到无聊、郁闷和压抑。一些大学生自杀或恶性事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第二、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明确历史的使命。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巩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第三、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淡薄。在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列为重要内容。培育团队精神是新时期弘扬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与弘扬集体主义,从继承传统文化目的和教育成效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第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当前校园文化的内容虽多侧重于知识性和娱乐性,但它恰恰是充满朝气活力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强化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影视导读、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可成为校园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体现在师生的思想观念,还是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等硬件建设,都会彰显其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刘学罡.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2)

[2]张勤.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3]冯雪芹,贺建云.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