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学之粘度方法的评估及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血流变学之粘度方法的评估及临床应用

徐秋萍(黑龙江省萝北县江滨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萝北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31-01

【摘要】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性和变形规律的科学。而粘度测定是血流变检测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是十分重要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血液粘度的两种检测方法(毛细管法、旋转法)作以评价,比较在不同方法下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及粘度测定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流变学血液粘度方法评估临床应用

血液粘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是衡量血液流动性一项综合指标。而血液粘度本身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的流动性决定的。由于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液粘度变化有其规律性,所以它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用的资料。

1血液粘度检验方法的评估

血液粘度的测定有旋转法和毛细管法两种。

1.1毛细管法

是最初的血粘测定方法,其测定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道半径呈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粘度成反比。

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使一定量的血液自然流过一定内径和长度的毛细玻璃管所需时间与同体积的等渗盐水之比。此法操作简便,仪器价格便宜,具有一定的测量精度等优点。特别用于测定低粘度的液体如水、汽油、血浆(血清)等。其缺点是毛细管两端的压力差较大,因此引起的切变速度也较大,难于反映非牛顿液体的粘度特征。

1.2旋转法

是后期出现的血粘测定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根据粘度的定义:粘度是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t(dV/dH),只要测得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就可知道粘度。

基本原理:当同心的两个部件之一(锥板或外圆筒)以一定转速旋转时,转动给血样一个剪切力,并使其产生分层流动.血样的分层流动把转动造成的力矩传递到内圆筒或锥板,这时的内圆筒(或锥板)会随之偏转一定的角度。血液的粘度越大,则外筒传到内筒的力矩越大,内筒偏转的角度也越大。所以,在偏转角度与力矩之间及力矩与样品的粘度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故通过力矩大小可计算出样品的粘度。此法具有样品用量少、测定范围广、精密度高等优点。但由于圆筒(或锥板)之间的缝隙有一定的角度,一方面液体在其中的流线分布不规则;另一方面液体的颗粒物质如血液中的红细胞在其间的沉降率随着间隙的深度和角度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差异是其测定之不足。

血液粘度参数是组织灌注和血液量及循环阻力重要指标。多数学者报告血液流变学参数,特别是其中血液粘度参数具有性别间的差异,但也有人报告性别和种族间无明显差异。成年男性组的血粘度(WBV)高于女性组,可能与其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浆粘度较高(P<0.05-0.001)有关,即使成年女性组(AWG)的HCT低于成年男性组(AMG),但(AMG)的相对全血粘度(RWBr)和校正全血粘度(CWBV)均高于AWG(P<0.05),无疑与男性组的WBV较高有关。血浆蛋白异常可引起血粘度升高,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红细胞比积增高,当>0.45/L时,血液粘度增高,使血流速度减慢。

2血液粘度检验的临床应用

2.1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当患心脑血管病时,可能出现一系列血液粘滞因素的增高。例如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血栓粘度及微血栓出现等;上述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往往发生在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因此,对有关血液粘滞因素进行普查,可查出潜在的疾患。

2.2估计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的危险性不少文献指出,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可出现在某些肿瘤之前。内脏肿瘤患者在标准比积下,全血粘度明显增高,血浆粘度也明显升高,当肿瘤转移或扩散时表现更为突出。

2.3血液病许多血液病均可并发高粘滞综合症。采用粘度测定的方法,容易检出镰状细胞性贫血及各种异常血红蛋白。前者属红细胞结构异常,主要是红细胞内Hb-s脱氧而发生交联和聚合,RBC变硬,可塑性变小,通过狭窄管道的变形能力差,导致细胞内粘度升高。目前发现,有许多疾病都伴有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其特征也表现为红细胞的流变学异常。

2.4糖尿病糖尿病时由于红细胞膜磷脂含量减少,流动性下降,致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清粘度都升高,这种血液粘度异常表现在有合并症的患者更严重。

2.5休克由于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使组织灌流不良,继而出现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等血液流变异常指标。

2.6其它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某些胶原性疾病等。由于血浆中蛋白含量增高,从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2.7确定治疗原则,判断疗效和评定疗效原理对于表现有高血液粘度的一些疾病,不论其病因如何,治疗原则都是依据血液粘度的增高程度采用降低粘度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它们的临床疗效判断也是以粘度下降至症状缓解或消失为标准。

参考文献

[1]临床血液流变学.主编秦任甲副主编晨阳,阮萍等.北京医学出版社.

[2]临床检验学.主编魏明竞.科技出版社.

[3]临床基础检验学.主编寇丽筠.人民卫生出版社.

[4]现代检验医学.主编:丁振著,丁文彬.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