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60例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放射性肠炎60例临床研究

牛海侠

牛海侠(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心卫生院江苏响水224638)

【摘要】目的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放射性肠炎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急慢性肠炎患者的疗效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在放射性肠炎60例患者中,急性放射性肠炎44例,慢性放射性肠炎1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腹泻和腹痛等症状,给予患者黄连素、思密达、金双歧加以口服,并实施其他辅助性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需要3周至2个月的疗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需要7天至1个月的疗程。经过治疗,39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得以治愈,3例有效,2例无效,而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仅有5例有效。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有着严重的肠粘膜损伤,疗效不佳,疗程较长;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较好、疗程较短。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14-02

1.前言

放射性肠炎是恶性盆腔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所导致的肠道并发症,具体表现为便血、粘液、腹痛腹泻、肛门坠痛和里急后重。重者症状有着较长的持续时间,并且经常性的伴有慢性出血,可能形成肠瘘或发展成直肠狭窄,轻者症状则能够耐受。放射性肠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放射性肠炎60例患者,其中,23例女性患者,37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介于41周岁至82周岁,57周岁的的平均年龄;9例前列腺癌,11例腹膜后中肿瘤,21例结直肠癌,19例宫颈癌。

2.2治疗方法

在出现症状后,给予60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黄连素、思密达、金双歧加以口服,并实施其他辅助性治疗,如果伴有血水样便或者脓血便,同时辅以激素灌肠、止血敏、思密达治疗。在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的便常规变化和症状变化进行观察,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实施结肠镜复查。

2.3疗效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医务人员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的次数,排便的血样以及粘液。在治疗前后进行数据对比。

3.结果

3.1临床特点

放射性肠炎可能出现瘘管形成、梗阻及肠穿孔等问题。绝大多数的急性放射性肠炎在放射治疗期间出现,并且在数周的持续后能够得以恢复,而慢性放射性肠炎出现于放射结束数年或者数月以后,可高达3个月至上的持续时间。在本研究中,出现了44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在治疗2天至1个月后发生,多数出现于第8天;出现了16例慢性放射性肠炎,在放射治疗1年至5年后发生。经结肠镜检查可知,反射性肠炎的表现主要包括:接触或自发出血、血管扩张、溃疡或糜烂形成、结肠粘膜充血等,晚期还会出现肠腔狭窄、穿孔或瘘管等。

依照放射性肠损害的评分标准,Ⅰ度:轻微腹泻或轻微痉挛,或大便<5次|d,或者轻微直肠粘膜出血;Ⅱ度:中度腹泻和腹痛,大便>5次|d,直肠粘膜出血过多或者存在间接出血的现象;Ⅲ度:需外科处理的阻塞或出血;Ⅳ度:坏死|穿孔;Ⅴ度:直接死于放射晚期反应。

3.2治疗效果

评定疗效的标准为:(1)治愈:便常规恢复正常、症状消失;(2)有效:症状比之前得以明显好转,在便常规仅仅可见到数量较少的白细胞和红细胞;(3)无效:与之前相比,症状无明显好转,经便常规检查可见到数量较大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经过治疗以后,急性放射性患者中,39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得以治愈,3例有效,2例无效,而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仅有5例有效。

4.结论

在放射治疗中,放射性肠炎是尤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管采取哪种放射源,在5周以内超过50Gy照射剂量,基本上均会有8%左右的患者出现肠道并发症。造成放射性肠炎的原因与放射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有关,部分患者进行1周至2周的常规放射治疗,累计10Gy至20Gy便会有放射性肠炎症状的出现,辐射剂量如果不大,那么在停止辐射后的2周内,可迅速修复上皮细胞分裂;对患者实施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后,即刻便会形成机体效应,而对一次快速放射加以接受,则会引发机体死亡。但是如果对同种计量划分成多次进行照射,那么便会减少急性效应的发生,但是因而辐射对机体产生累积效应,因而难以避免的会有后期损伤的出现,进而导致慢性放射性肠炎。相关研究表明,在进行放射性治疗的过程中,放射线会对正常肠道菌群产生扰乱、抑制和杀灭,并且对宿主肠上皮表面细胞结构带来损伤,机体肠道中潜在的致病菌诸如大肠杆菌等数量加大,肠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无法较为稳定的定居,非常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放射性肠炎的重点是治疗,借助于体内植入网状支架、体位推移和变换体位,能够避免受到辐射,能够减少或防止发生放射性肠炎及其它并发症。医疗研究学者尽管发现放射治疗前后对胰高血糖素样肽-2加以应用,能够借助于对肠粘膜增生的刺激,对放射治疗损伤的抵抗以及急慢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医疗研究仅处在实验阶段,能够在临床上加以确切的实施,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急性放射性肠炎治疗基本上均为结肠粘膜变化,主要表现是浅表溃疡形成和黏膜糜烂,而且还会导致缺血性感染及损伤,较少出现穿孔和瘘管,及时给予患者抗感染、粘膜保护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有助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完全恢复。慢性放射性肠炎主要是迟发性放射损伤,因为这时结肠间质纤维化和进行性动脉内膜炎,肠管脆弱及增厚或者微小损伤等,均可能导致肠瘘的发生,周围瘘口腹壁受到漏出肠液及放射线的双重损伤抗感染能力和愈合能力均会减弱,极易出现肠腔瘘管、狭窄、穿孔和梗阻的出现,往往会使得病情迁延不愈、病情反复。所以,在临床放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及治疗提起高度的重视,充分的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体质情况,详细的进行检查,合理的用药,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病痛,以此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敏.78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5(12):75-78.

[2]翟瑞庆,翟红运.扶正止泻汤治疗放射性肠炎6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17(11):213-216.

[3]巩湘浩.扶正生津联合阿拓莫兰注射液治疗宫颈癌放射性肠炎50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9(35):153-156.

[4]郭小青,汪琛,彭卫卫.康复新液预防宫颈癌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14(6):24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