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抗感染药物的药物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妊娠期抗感染药物的药物应用

冷霜

冷霜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0)

【关键词】妊娠期抗感染药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201-02

抗生素是妊娠期间最常用的药物。孕妇感染的治疗应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及孕妇治疗的有效性。因而抗生素的选择途径与非妊娠患者相同,即经敏感性试验或根据经验估计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基于这些考虑通常有许多治疗感染有效的抗生素可供选择。

1妊娠期间可安全使用的抗菌药

1.1除哌拉西林和磺苄西林外,多数青霉素易通过胎盘。低蛋白结合的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甲氧西林易透过胎盘并在羊水中达到母体血浆浓度的0.5~1倍。妊娠期间青霉素是安全的抗生素,在大量研究中未发现对胎儿或胚胎的毒性,由于妊娠期间肾清除增加,孕妇血浓度往往较低,应考虑适当增加剂量。

1.2第一代先锋霉素很少通过胎盘,所达到的胎儿血浓度约为母体浓度的10%。第二、三代先锋霉素所达到的胎儿血浓度也明显低于母体水平,一个例外可能是头孢唑肟,有报道头孢唑肟2g以8h间隔至少3个剂量后测母体、胎儿和羊水浓度分别为12μg/L,24.5μg/L和43.5μg/L。所有的先锋霉素的母体血浓度在妊娠期间均降低,因为肾清除增加,应考虑增加剂量,如果考虑在胎儿血中达到杀菌浓度,增加剂量是特别重要的。

1.3红霉素对未出生的后代没有不良作用,但通过胎盘浓度太低以致对胎儿侧没有治疗作用。然而,红霉素治疗孕妇支原体感染,可降低流产并且出生低体重婴儿较少,成为妊娠期间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在妊娠期间禁用无味红霉素,因为可增加妊娠妇女肝毒性的危险性。

1.4克林霉素常用于治疗分娩期耐药的厌氧菌感染,特别是羊水内和分娩后感染,可通过胎盘并在胎儿组织达到治疗浓度。

1.5呋喃妥因对胎儿没有不良反应。因为可通过胎盘,理论上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胎儿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但临床未见报道。

1.6苯酰甲硝唑在妊娠期间应用对后代是安全的。

1.7抗结核药乙胺丁醇、异烟肼和利福平均可通过胎盘,在胎儿血浆达明显浓度,未发现较大的致畸作用。妊娠期间结核治疗的危险性明显低于不治疗的危险。

2妊娠期间慎用和禁用的抗菌药

2.1氨基糖苷类可通过胎盘,胎儿血浓度低于母体。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可透入到羊水,其浓度为母体的30%~50%,已注意到氨基糖苷类在胎儿肾组织有明显浓度。而与氨基糖苷类有关的胎儿耳毒性发生率,主要在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药物治疗中有所增加,妊娠期不宜应用。妊娠期间由于母体血浓度可能较非妊娠时低(由于增加肾清除),因而妊娠期间应监测血药浓度。

2.2妊娠期间应用万古霉素是很少的,此药可通过胎盘,有报道第二个3个月期治疗绒膜羊膜炎可达足够浓度。迄今没有致畸的报道。

2.3四环素类是明确证明与胎儿不良反应有关的仅有的一组抗生素。在妊娠的第4~5个月后,在骨和牙齿发育期间给四环素类,由于沉积到钙化的骨或牙可引起黄染,由于此作用并且可得到其它替代品,故四环素类在妊娠期间是禁忌的。

2.4氟喹诺酮类在动物既无胚胎毒性,也无致畸作用。但厂商已注明妊娠期间禁用,因为在未成年动物可发生负重关节的关节病,但在人未曾报道。在132个接触过环丙沙星的新生儿中,仅有2个出生时有缺陷,少于所预期的2%~3%的危险性。环丙沙星能缓慢通过胎盘,12h后羊水中浓度超过母体血浆浓度10倍。近来有35个妊娠妇女在妊娠的最初3个月期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治疗尿路感染,都出生了健康的新生儿,并没有畸形或关节的异常。这些资料提示氟喹诺酮类对肌肉骨骼的不良反应尚无定论。

2.5磺胺类常用于治疗妊娠期间症状不明显的细菌尿和膀胱尿道炎,虽然磺胺类在一些动物是致畸的,但在人类未充分证明其致畸的可能性。

2.6甲氧苄啶是叶酸拮抗剂单用或与磺胺甲噁唑合用即为复方新诺明,二者均可通过胎盘,在胎儿血浆和羊水达到类似母体血浆水平。已证明叶酸拮抗剂在动物是致畸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妊娠的最初3个月期用过复方新诺明的2296例新生儿中,共有126例发生较大的出生缺陷,其中98例是预料的,37例畸形为心血管缺陷,提示复方新诺明和致畸缺陷之间有关,应慎用或禁用。

3抗病毒药

3.1妊娠期间使用抗病毒药已取得显著进展。10年前认为妊娠期应避免使用全身抗病毒药。目前全身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和齐多夫定在妊娠期使用认为是安全的,而且齐多夫定在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妊娠妇女的使用是明确的指征[1]。

3.2许多研究集中在获得性免疫缺陷征(AIDS)的应用。近年在一组妊娠HIV-感染妇女,他们的CD4+T细胞数>200cell/μl,并且以前未用齐多夫定治疗过,证明此药的有益作用。在妊娠的14~34周开始用齐多夫定100mg,5/d,以后仍继续应用,分娩期间负荷量为2mg/kg,给药1h以上随后连续滴注1mg/kg,直至分娩,新生儿接受齐多夫定糖浆2mg/kg,1/6h,直到出生后6周。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HIV转移到婴儿降低67.5%,有益作用是明显的。此治疗的长时间作用未知,对有较低CD4+计数妇女是否有这种有益作用,尚不清楚。

4抗真菌药

妊娠期间容易患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症,应用克霉唑、咪康唑未发现新生儿缺陷增多的不良反应。虽然妊娠期间阴道用咪唑类可能是安全的,但它们全身吸收高于皮肤用药。全身抗真菌药在妊娠期使用最有经验的是两性霉素B,未见有致畸报告。有证据表明氟康唑有剂量一依赖性致畸作用,然而在较低剂量时(150mg/d)是安全的,酮康唑,氟胞嘧啶和灰黄霉素在动物具致畸和(或)胚胎毒性。碘化物引起妊娠甲状腺肿,因而妊娠期不用[2]。

参考文献

[1]陶佩珍;抗病毒药[J];首都医药;2004年20期

[2]张石革;抗真菌药的进展及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