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浅谈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曹德才

曹德才(湖南潇湘学术文化有限公司,长沙410006)

摘要: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历经各种磨难,从而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将有助于我们以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历史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D5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

世界各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不相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一开始就具有被动选择的性质。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中国形成了特殊的经济、政治结构,没有能够领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而无缘成为“内生先异型”现代化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东方侵略扩张之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产生剧烈的社会变革。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由外部力量的刺激而引发和促成的,是对现代化之外部挑战的回应,而且中国的现代化启动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晚了200多年。

近代中华民族曾几次试图启动现代化进程,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但都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最终失败。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依然推动着中国不断向现代化靠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终于开始具备了启动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赶上了世界第三次现代浪潮的良好机遇。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50余年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步走”战略为标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然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曾指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呈现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的,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印证了这一规律。我们将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的正确认识是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思想保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而规律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能违背这一基本规律的。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错误的思想认识,结果发生了长时间的“左”的错误。在政治方面,对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式认识判断的重大失误,导致大搞“阶级斗争”,接二连三地频繁发动政治运动,没能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且造成了长时间的正式动荡,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长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在经济方面,搞现代化建设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并且“左”倾错误与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发展战略上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片面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片面发展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脱离生产力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片面理解和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方针,实行封闭半封闭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形成了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对待,去现代化和工业化。三年“大跃进”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农业、轻工业的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都出现了连年大幅下降,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根据测算,中国人口总数1959年是6.72亿,1960年为6.62亿,即减少了1000万人,1961年比1959年减少了1300万人……一个非正常死亡人口数千万,一个经济损失三年估算为1200亿元,这集中地说明了三年‘大跃进’的惨痛代价”。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现代化被大大延误,李先念在1977年12月20日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曾估算指出:‘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算是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70%~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十年间,中国的现代化实际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倒退。因为此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从而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例如按麦迪森表3—2的估算,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看,1950年,日本为1873美元,中国为614美元,日本约为中国的3倍。到1973年,日本为11017美元,中国为1186美元,日本约为中国的10倍。其他经济条件和水平当初与中国内地相差无几的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以及后来独立的新加坡经过20年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等到中国结束“十年内乱”时,它们都已经成为人均GDP高出中国几十倍的“亚洲四小龙”。由此可见,错误的思想认识必将带来政策上的失误,也最终会直接危害到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时刻看清楚国内国际形式,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策略,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始终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把经济建设始终摆在第一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心从此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了,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上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并且确立了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即先是70年代末提出了到20世纪末,用20年时间,分两步走,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在80年代中期提出在此基础上继续走第三步——用30~50年的时间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实施,使中国改变了畸形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每年均以9%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经济格局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大拓宽了国际贸易领域和渠道,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稳定政治局面,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更是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在维护中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世界各国人民公认,这三十年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为现代化作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更高峰!

三、各国实现现代化并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选择。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各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世界各国启动现代化的条件与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英、美、法等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由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革命性变革,在国内历经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和在国际上历经矛盾摩擦与战乱冲突之后,经过长时间调整最终实现了现代化。而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却是在面临资本列强对外经济、政治扩张的巨大压力,在新兴社会力量推动下,由政府发动、组织和领导完成了现代化。从这两大类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没有一个所谓的最佳的模式,只要是根据国内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作出的合理选择都可以使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最终实现社会现代化。中国应该牢记这一点,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更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创新是现代化的重要来源。一个愚昧的民族无法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为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保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兴建各类教育设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而美国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与其国内科技人员强大的创新力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应该长期重点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它们为我国的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何传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6,(6).

[4]冯志宏.现代性视阈中当代中国的现代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