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残疾儿童,培养健康心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关爱残疾儿童,培养健康心理

李建孝

甘肃省敦煌市肃州镇武威庙小学736200

在每个学校里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残疾儿童,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属于“随班就读”生。这些“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由于智力、身体先天的原因,与正常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他们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问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农村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残疾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说,要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身的个性弱点,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加强农村“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1.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校聘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残疾儿童心理上的体贴与抚慰,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的班级舆论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给残疾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残疾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建立完善的残疾儿童心理档案。学校组织班主任建立残疾儿童心理档案,档案中要详实记载残疾儿童的家庭状况、爱好特长、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个性心理中良好和不良的品质以及父母的联系电话等,以便及时进行跟踪教育。

3.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对残疾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残疾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师要从点滴入手,切实培养残疾儿童的健康心理

1.关注残疾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不愿和人交往,作为老师就要给予残疾儿童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残疾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教师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残疾儿童,不得歧视残疾儿童。“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残疾儿童由于受智力和行动力的影响,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撕书、自伤、敲桌子、大声吼叫、抓伤同学、随意跑出教室等,教师一定要理解孩子,从内心宽容他们,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逐步规范他们的言行,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老师的威信,赢得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最终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2.注重情感教育,做残疾儿童心灵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在班级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残疾儿童。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献爱心”活动,讲残疾人的励志成才故事、听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班级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体谅父母”、“感恩教育”、“交往辅导”等活动,让残疾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并受到教育。同时,要经常组织残疾儿童参与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拥有一颗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心。还要组织开展课内外阅读与经典诵读活动,让他们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些活动既培养了残疾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又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有了良好的兴趣后,学校生活不但过得充实,而且收获满满。

三、办好家长学校,为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加油

1.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家教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教育残疾儿童科学的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让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让他们知道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关心孩子外,还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思想和心理状况,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学校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他们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家校配合共同来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爱残疾儿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老师必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启迪心灵,轻轻拭去“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眼泪;学校要关注“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成长,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