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在小儿脑瘫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预防在小儿脑瘫中的作用

孟悦

孟悦

(浙江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在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儿增加及年龄加大的特点。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1.5‰下降到1‰。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的8.2%,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单位统计,国内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5~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岁的脑瘫患儿共有31.4万,且每年以4.6万例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72.3%的患儿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52.4%的患儿需要通过机构进行康复[1]。临床发现绝大部分脑瘫儿为高危新生儿,其中超过一半为早产儿。

【关键词】脑性瘫痪;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5-0103-02

怀胎十月,含辛茹苦,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奉献了一切,但孩子出生后却并未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小儿脑瘫是小儿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运动残疾,给患儿、家长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切发病率较高,是继小儿麻痹症控制后的最常见的运动残疾[4]。是一种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发将给孩子的生长及家庭造成极大的阴影。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小儿脑瘫的治疗刻不容缓。发现的越早,治疗越及时,孩子治好的机会就越大,所以及早发现小儿脑瘫的侵袭是关键[2]。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围生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以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病因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常合并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及行为等障碍及抽搐,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3]。所以脑瘫代表的是一组障碍,不是单一的疾病。

1.出生前

1.1原因

(1)从母亲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优于其他系统发展的,而胎儿依赖母体生存,故孕妇的健康及营养状况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母亲妊娠期间受外伤或患重症感染、妊娠毒血症以及放射性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母亲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包涵体病、弓形体病等均可使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损害而发病。

(2)孕妇早期缺乏叶酸可导致脑穿孔畸形,缺锌可引起无脑儿[4]。

(3)与不吸烟的妇女相比,吸烟孕妇低体重儿的危险性增加1倍。

(4)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皆可抑制胎儿呼吸,导致胎儿脑缺氧。

(5)猫身上带有弓形体菌,孕妇感染此菌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先天性弓形体菌病,主要表现为脑积水、小头畸形、精神障碍等。

(6)辐射①造成孕妇钙质的流失,胎儿钙质来源不足,影响胎儿骨质疏松而无力。②造成孕妇微量元素缺乏,从而影响胎儿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使胎儿免疫功能下降。③造成孕妇体内缺氧,胎儿供氧不足等等。

2.预防

(1)积极开展早期产前检查、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2)孕早期叶酸和锌的补充。

(3)孕妇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4)不要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5)避免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触猫、狗。孕妇可去医院化验TORCH五项:TO(弓形虫)阳性应终止妊娠。

(6)避免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最好不看电视及操作计算机。

另外,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孕妇的既往异常孕产史:如高产次、高孕次、死胎死产史、早产史、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2次等;父亲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精子异常。孕妇患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心脏病、糖尿病等;孕妇月经不规律;不孕不育症;母亲智力低。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亡史。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他遗传病史。若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就尽早终止妊娠。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中)

2.1原因

(1)产时因素引起的新生儿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这是导致脑瘫的原因之一。

(2)早产儿也是诱发脑瘫的原因。如今,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孩子都得到抢救成活。

2.2预防预防早产、难产,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技、医德,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各项处理,这是预防小儿脑瘫发生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3.出生后

3.1原因(1)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致核黄疽,是引起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的原因。(2)脑外伤。

3.2预防(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及时处理新生儿黄疸预防颅内感染及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的颅内出血。(2)避免脑外伤等。(3)另外在上述疾病的早期、在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在治疗其主病的同时要积极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这是预防小儿脑瘫和减轻病情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及时住院治疗,彻底治疗原发病,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后遗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

4.遗传

遗传因素并非脑瘫主要病因,但是某些脑瘫类型有遗传倾向。非痉挛性脑瘫约占脑瘫的15%,且具有遗传倾向的可能性最大。三分之一的共济失调型脑瘫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尤其是对伴有智力障碍者。痉挛性双瘫和四肢瘫患儿的家族成员有10%的再发危险性。家族中有脑瘫患者、有智力低下患者或父母亲是三代之内的近亲时发生脑瘫的危险性为5倍以上,甚至十几倍,这提示遗传因素是胎儿期或胎儿前期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5.结论

脑瘫是一种终生性残疾,是当今世界上的疑难杂症之一。很多种病因引起的脑损害均可导致脑瘫,其预后取决于并发损伤的程度和治疗时机,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怀孕的前中后都应做好小儿脑瘫的预防。脑瘫是较常见的致残性疾患,严重影响小儿日后的生活,若能做到早期预防,对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人口素质有重大意义。只要我们有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出生前、中、后的诸多因素都是可以避免的。由于脑瘫所导致的残疾对小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终身的,加之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需要家长以及患儿付出很昂贵的代价,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丽.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2]时毓民.对小儿脑瘫要早发现早治疗[J].求医问药.2007年06期.

[3]王锦华,杨秀艺,乔波涛.《新乡医学院学报》[M]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