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翁丽健

翁丽健(福建厦门中医院361012)

【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方法对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善设施设备,遵守操作规程,降低了工作人员的院内感染率。结论建立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范对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环境中一个特殊科室,担负着全院医疗器物的回收、洗涤、消毒、灭菌和发放。由于其工作性质,消毒供应中心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将这些危害降至最低,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防护显得非常迫切,笔者将常见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控制策略报告如下:

1常见的危害因素

1.1锐器刺伤在污染物回收、清洗、包装过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污染的器械刺伤,在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中利器刺伤的发生率最高,可以传染一些疾病,如败血症、伤口感染、医务人员存在针刺损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危险[1]。

1.2紫外线危害紫外线是消毒供应室作为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臭氧刺激可引起呼吸道水肿,照射到人的眼睛、皮肤引起电光性眼炎、红斑、灼伤、皮肤过敏等,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

1.3噪音危害噪音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供应室的各种机器比如烘干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真空泵、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以及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产生的噪音;噪音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心慌、耳鸣、疲劳等。

1.4高温烫伤的危险因素高压蒸汽灭菌工作时最高温度可达132-134℃,干热灭菌工作时温度可高达180℃,自动清洗消毒机、烘干机温度也达90℃,灭菌物品出锅时稍有不慎即可引起烫伤。

1.5微粒的危害制作敷料过程中,棉布、辅料脱落的纤维,可刺激呼吸道,诱发鼻痒、喷嚏甚至哮喘,也同时污染环境。高压水枪对管道进行冲洗时所发出的微生物气溶胶不慎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的感染。

1.6各种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物品会引起眼结膜烧伤、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肺炎和皮肤损害等[2]。

不慎溅落到眼睛或皮肤上的消毒液,可引起结膜炎或接触性皮炎,也可发生相关的职业病。

1.7身体及心理影响人力搬运货物、推车、难免超负荷及扭伤;工作单调、机械、繁琐、检查核对物品的质量、数量要求高度集中精力,易造成护士疲劳、紧张;脑力与重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又由于长期站立、工作极易患慢性腰腿病痛、关节僵直、下肢静脉曲张、胃病等;晋升评聘没有临床一线的的优势,易造成心理伤害。

2防护策略

2.1思想重视将安全防护,严格执行各区域的工作流程及操作流程,并强化学习和检查力度;执行核心制度,杜绝不安全操作;重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领导人性化管理,体贴关心尊重护士,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2.2防锐器伤清点物品时养成用钳子取针头、刀片的习惯,手术刀片、缝针、废弃针头等尖锐物品置于专用锐器盒内,以防伤及他人,一旦发生锐器伤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锐器伤登记分别上报单位领导及医院感染办公室;防锐器伤做到四禁止:禁止徒手进行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及针筒;禁止直接进行锐器物的传递;禁止双手进行针冒回套;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3]。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中心员工体检及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2.3选取中午人少的时间或下班后消毒,,检测紫外线强度时,必须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衣,紫外线消毒后通风,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0min才能进入。

2.4定期维修保养各种机器,保持性能良好;推车轴轮经常添加润滑剂,工作间应从声学角度考虑采取隔声设备,消毒员可戴专用耳塞进入工作区。

2.5高压灭菌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放置以防意外发生,灭菌后,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出锅时戴无菌棉手套,防止烫伤。

2.6尽量订购成品敷料以减少微粒对工作人员的损害,工作时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避免呼吸道的损害。

2.7配制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按使用范围和浓度进行配制;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挥发性消毒液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引起人体急性损害;环氧乙烷储存使用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工作人员操作时,如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离开现场,至通风良好处休息。

2.8搬运大件物品或重物时,二人搬运或多人配合搬运,采用正确的搬运姿势,避免受伤;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和谐工作氛围,减轻工作压力。

3小结

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保护[4]。树立防护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重中之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更新医疗设备加强防护措施,从而把伤害降到最低,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曾慧军,吴欣娟.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4152.

[2]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857.

[3]温建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9-1159.

[4]刘宏程.呼吸机的维护消毒与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56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