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何莉莉

何莉莉

肇庆市怀集县图书馆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信息资源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本文对各类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依据信息资源的检索方式与服务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与开发、利用的服务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公共图书馆信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而且已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及时获取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成为成功的关键。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同时它也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平台,它能够非常好的保证公民自身的知情权,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民信息资源利用的基本素养,如何运用当下多种载体进行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关键。

1.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

1.1纸质型文献

纸质文献是指以纸张为载体材料,以手写、印刷、打印或复印等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信息、知识记录的一种类型。其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可直接翻阅,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其收藏占用的空间大,难以长期保存,且不便及时更新内容,也不利于信息的检索和传递。

1.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各种缩微资料的总称,它是利用摄影的原理与方法将纸质文献原件上的文字和图像缩小或把计算机上存储的数字信息转换以后,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并经过一系列冲洗加工工艺而获得的缩微复制品。它是一种信息存储密度极高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需要借助专门的阅读设备才能进行阅读。它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长期保存、检索迅速、复制传递方便、不易变质及提取轻便。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从1936年开始使用缩微品,而它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大范围的文献抢救工作中,才得以充分的显现。缩微技术应用于珍稀文献和目录卡片的缩微、复制,将古籍善本原件摄制成缩微品。利用缩微文献,读者可以在不接触原件的情况下而睹其原貌,这为珍稀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公共图书馆的缩微文献制作和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成熟阶段。截至2016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64,550种,总拍摄量为6,991万拍。为了充实信息资源馆藏,目前,我国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母片库及缩微品阅览室。

1.3视听型文献

视听文献是以电磁波为信息符号,用摄影、录音技术将图像和声音记录在电磁材料载体上的一种文献资料。视听文献不仅能将图像和声音信号记录存储下来反复播放,而且还能运用编辑特技和播放技术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根据人的感官接收方式,视听型文献资料可分为视觉资料、听觉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类型。视听型文献资料突破了纸张文字记录的传统形式,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制作、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对器材的依赖性强,成本比其他类型的文献高。视听文献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视听文献在生产、制作方面有了较快发展。现在,它已成为图书馆及读者收藏使用的主要信息资料类型。

1.4电子型信息资料

电子型信息资源是指各种以磁性和光学材料为信息载体,以数字代码和文字图像为信息符号,以编码和程序设计为信息组织手段,通过电子计算机存储和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又称机读型信息资源。电子型信息资源具有存储容量大、检索方便、成本低、能远距离传播等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不具备的特点。

2.利用方式

信息资源利用行为就是人类有目的性、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个人和组织信息需要的行为。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所以,有观点认为,信息资源利用就是信息服务。

2.1检索方式

信息检索是指从有序的信息集合中查取信息情报的过程。我国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实体文献,基本都实现了用公共检索目录系统(OPAC)进行检索的方式。OPAC系统的基本功能有: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包括题名、作者、分类号、主题词、ISBN/ISSN等信息,能够显示特定书刊和资料准确的信息状态(借还情况、收藏处所)。但是,OPAC只能实现书目检索,不能实现全文检索功能。馆藏电子图书和期刊的检索,虽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信息资源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检索工具,但需要在指定的IP地址使用,一般的信息资源类型也需要登录和下载阅读器才能使用。而数据库基本上实现了全文检索,并且可以在线阅览,大大提升了借阅的便捷性。

2.2服务方式

信息资源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及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上。信息资源的最终端消费方式就是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纸质文献能提供最传统的借阅服务。

3.发展规划原则

3.1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兼顾多方利益,处理好多种载体之间的平衡关系。统筹兼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每一种信息资源都具有增加载体优势和用户群体,在建设和利用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必须涵盖所有的资源种类。二是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每种载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种资源内容和数量上的差异,所以在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要突出用户需求量大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载体的特色,呈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服务理念。统筹兼顾的目的是平衡好有限馆藏空间、有限资金分配、有限人力支出、不同群体需求等多方限制条件下的资源运营。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呈现出完整、完善、健康、发展的结构体系,各种信息资源之间能够互利互补地使用,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

3.2与时俱进

首先,要体现时代性。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已从以往的单一文献需求转变为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是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下的规划和选择,要体现信息社会的特性,主动适应信息社会信息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掌握了发展规律,才能适时调整应对策略。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多种载体信息资源的应用比例也会此消彼长、不断变化,适时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动向,准确调整信息资源建设的应对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最后,就是要富有创造性。公共图书馆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业务,要在探索中求生存和发展,要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必须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及共同性。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4.多种载体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服务路径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知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强化双方的和谐互动关系,提高彼此间的认同度和合作度,帮助用户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促进用户自身素养的提高,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内在价值获得最大化地提升。

4.1以加强资源用户信息素养为助力,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和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数字化时代下的信息素养不再只是某种单一的素养,而是传统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媒体素养等多种基本素养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整体素养的深层次延伸。”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大学推广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形成共识。随着数字资源在各类图书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共图书馆用户的普及越来越具有必要性。

4.2以发挥各种特色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多元化、立体化服务模式

为用户服务是图书馆永恒不变的主题,坚持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把服务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贯穿图书馆工作的主线。公共图书馆应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努力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

5.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献收集、整理、典藏、服务的重要组织,在发展知识经济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服务、社会性等优势成为公共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佳选择。适当运用多种载体,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能实现信息共享、推行知识管理、带动知识经济的内在变量,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超超.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问题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王菲,隋红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浅析[J].黑龙江档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