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HIV感染的皮肤性病临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浅谈HIV感染的皮肤性病临床特点

马宪召

马宪召(黑龙江省肇源县人民医院1513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177-02

【摘要】目的分析HIV感染伴发皮肤性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确诊HIV感染10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中伴发梅毒75例,其中显性梅毒35例,隐性梅毒17例,梅毒复查中发现HIV感染23例;伴发淋病、淋病+衣原体、衣原体+尖锐湿疣、衣原体/支原体各1例;伴发皮肤黏膜疾病20例,其中带状疱疹8例,带状疱疹+隐性梅毒3例,湿疹4例,荨麻疹、银屑病、隐性梅毒+银屑病和+药物性皮炎各2例,药物性皮炎、皮肤红斑狼疮、须疮和痔疮各1例,其特点是皮肤损害范围广,临床症状重。伴发2或3种皮肤性病15例,5例无伴发皮肤性病。结论梅毒、梅毒复查者及重症皮肤性病进行HIV抗体检测,可发现和控制HIV感染。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皮肤性病梅毒

皮肤性病是HIV感染重要且多见的临床表现[1]。诊断HIV感染104例,现总结HIV感染伴发皮肤性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04例HIV感染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男98例,女6例。年龄14-80岁,平均40岁。职业:学生2例,工人12例,农民5例,干部职员8例,个体业者3例,警察2例,广告商1例,犯人1例,无业28例,未回答42例。感染途径:性传播74例,男性行为(MSM)12例,输血和吸毒各1例,不详16例。

1.2检测方法梅毒应用IgG-TPPA,FTA-ABS-IgG和TRUST法检测,再结合临床症状和病损特点确诊。梅毒复查用IgG-TPPA,FTA-ABS-IgM和TRUST法检测。其他皮肤性病依靠典型皮疹表现诊断。上述患者均同时进行HIV的ELESA初筛试验。如ELESA阳性,原血清送沈阳市CDC行确证实验予以确认。

1.3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104例HIV感染各年伴发皮肤性病为2003年带状疱疹1例;2004年梅毒、衣原体、淋病各2例(合计6例);2005年梅毒3例,尖锐湿疣1例(合计4例);2006年梅毒6例,衣原体/支原体2例,淋病1例(合计9例);2007年梅毒17例,衣原体/支原体、淋病、带状疱疹和湿疹各1例(合计21例);2008年梅毒21例,带状疱疹2例,湿疹、银屑病、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和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以下称红斑狼疮)各1例(合计28例);2009年梅毒26例,带状疱疹7例,衣原体/支原体、湿疹和银屑病各3例,药物性皮炎2例,淋病、荨麻疹、须疮和痔疮各1例(合计48例)。总计117例次。5例未发现皮肤性病,其中MSM和不洁性行为各2例,吸毒史1例。伴发2种皮肤性病12例,为带状疱疹+隐性梅毒3例,隐性梅毒+银屑病、+药物性皮炎和+支原体/衣原体各2例,淋病+衣原体、衣原体+尖锐湿疣、隐性梅毒+湿疹各1例。伴发3种皮肤性病(梅毒+淋病+衣原体/支原体)3例,117-12×1-3×2=99例,加上5例无伴发皮肤性病,总计HIV阳性104例。伴发梅毒75例中显性梅毒35例(一期2例,二期33例),梅毒复查发现HIV感染23例,隐性梅毒17例,伴发其他性病4例。合计伴发性病79例,占76.0%,其他皮肤黏膜疾病20例(27例次),占19.23%,发现皮肤黏膜损害84例,占80.8%。

2.2临床表现

2.2.1HIV感染伴发性病显性梅毒35例病程10-90天,在鼻腔、口唇、外耳道口、肛周、阴囊等出现带屑扁平皮疹,躯干四肢玫瑰疹,双手足心玫瑰红皮疹,反复发作,尤其是多数身体散发特殊臭味。梅毒复查23例因驱梅治疗后RPR长期持续阳性而复查,11例RPR≥1:8,占47.8%。驱梅治疗后复查时间1-36个月。均未查出皮肤黏膜损害,13例生殖器黏膜有轻度红肿,其中FTA-ABS-IgM阳性10例。17例隐性梅毒因近期有性接触,有或无皮肤黏膜症状而来诊,伴发其他皮肤性病12例,为带状疱疹3例,伴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衣原体、银屑病、药物性皮炎各2例,重症湿疹1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淋病和/及衣原体/支原体感染8例,表现为尿道及周围炎,分泌物黏稠,尿液有淋丝,龟头红肿,淋菌性宫颈炎。1例尖锐湿疣冠状沟有菜花状疣体。

2.2.2HIV感染伴发其他皮肤黏膜疾病11例带状疱疹病程2-10天,5例住院治疗,14岁1例,35-50岁5例,51-60岁3例,>60岁2例。6例复发,复发1次4例,3次2例。皮损集中于一至数个邻近解剖部位,带状分布簇集水疱,部分破溃、结痂或脓痂,化脓感染,大片紫红色水肿斑,疼痛时间长。5例湿疹3例住院,病程1-3个月4例,1年1例,头面、躯干及双手足见粟粒大红斑丘疹,融成片,浆液渗出,糜烂,界不清,对称分布,见抓痕,亦见手足红斑角化。4例寻常性银屑病住院,病程10天、30天、2年、4年各1例,表现为周身皮肤密集指甲大小红斑,基底潮红,有银白色鳞屑或鳞屑疹,部分融合,银屑病三现象阳性。可反复发作或症状短期内加重。3例药物性皮炎住院,病程2-7天,周身皮肤弥漫潮红,肿胀,泛发粟粒至指甲大红斑,或成片红斑丘疹,部分环状,边缘略隆起,面胸背部重,对称分布,虹膜现象阳性。2例荨麻疹病程3,4天,1例住院,周身遍布大小不等风团疹,头面、躯干重,皮肤划征阳性。1例须疮住院,病程3周,上唇胡须部有水肿性红斑,散在丘疹、脓疱,部分破溃、结痂。红斑狼疮住院,病程6个月,周身遍布米粒至豆粒大小暗红斑疹,大部融合,可见皮肤异色症,四肢为重。住院治疗18例,发热5例,消瘦12例,乏力3例,食欲减退7例,血常规异常17例。皮损1例药物性皮炎临床治愈,稍缓解和部分缓解各8例,红斑狼疮未愈。

3讨论

目前全球约3/4HIV感染者通过性传播[2],本组异性不洁性行为占71.15%(74/104),与其相符,说明性传播使携带的HIV更易传给他人,加强了HIV的传播和流行,成为新发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性病患者感染HIV的危险是非性病者2-9倍,是HIV传播的重要协同因素[3]。有报道[4]MSM感染梅毒者感染HIV的危险是未感染梅毒者的2.19倍,本组MSM伴发梅毒占75.00%(9/12),提示MSM是梅毒和HIV感染高危人群。一期梅毒出现症状者较少,且可自行缓解,患者很少就诊。2个月后出现梅毒症状,这时就诊梅毒和HIV均为阳性。梅毒复查者中发现HIV感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组梅毒复查发现HIV感染占梅毒总发病的30.70%(23/75),特点为RPR滴度较高,持续时间长。原因有:①同时感染梅毒和HIV。早期就诊虽确诊梅毒,HIV可为阴性,抗梅治疗后,HIV阳性;②外院复查未检HIV;③再感染梅毒和HIV。这23例中10例FTA-ABS-IgM阳性,提示梅毒复发或再感染,并感染HIV,1例仅HIV阳性,提示只感染HIV。本组梅毒复查HIV感染率低于确诊梅毒HIV感染率(P<0.01)。原因如下:①首诊查出多数HIV感染,未查出者少;②每年都有确诊并驱梅治疗后复查者,使每年梅毒复查例数明显高于同年梅毒确诊例数。但各年梅毒确诊和复查的HIV感染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年除外),如去除各年梅毒复查例次中的重复者,差别更不大,说明梅毒复查期限无论多长,最好检测HIV。本文隐性梅毒占梅毒的26.78%,提示自查者也应检测梅毒和HIV。本文合并2,3种性病共7例,其临床症状更复杂、严重,提示应根据临床所见同时检测相关性病和HIV。本组HIV感染伴其它皮肤黏膜疾病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近3年更明显。11例伴发带状疱疹占10.6%,与有关报道相符[5]。其中14岁1例,35-60岁8例,>60岁2例,证明带状疱疹伴发HIV感染与发病年龄无关[5],高危人群发生带状疱疹或复发,应检测HIV。4例(4.0%)伴发银屑病,与有关报道基本相符[5]。其特点是病期较长,反复发作,病情短期内加重,且治疗困难。3例伴发药物性皮炎,均表现为皮损严重。HIV伴发其它皮肤黏膜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与HIV感染有关。本组特点:①伴发的皮肤黏膜疾病皮损范围广,症状重,复发和短期加重;②显性梅毒除皮损外,身体散发特殊臭味;③正规驱梅治疗后RPR滴度高,持续时间长;可能与HIV感染有关。皮肤性病性病尤其是梅毒和梅毒复查者,及重症皮肤黏膜疾病是HIV感染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HIV抗体检测可尽早发现和控制HIV感染。

参考文献

[1]刘彦春,李杏红,李兴旺,等.北京地坛医院HIV/AIDS首诊患者6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2):89-90.

[2]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5,26(5):193-197.

[3]杨晓英.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5):318-328.

[4]唐卫明,闫红静,刘晓燕,等.江苏省南京、苏州、扬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因素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48-451.

[5]张倩影,梁伶,曹存巍,等.HIV感染17例的皮肤表现[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7):4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