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聚落景观艺术分析

/ 2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聚落景观艺术分析

刘悦1汪健2魏开云1

刘悦1汪健2魏开云1

(1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在千年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聚落景观艺术。通过分析其选址、居民组团和佛寺景观艺术,以提炼出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这一传统聚落景观中艺术精华和价值,为研究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村寨传统聚落园林艺术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傣族是这片土地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和长期历史的统治民族[1]。由于地处云南省南部边陲,热带湿润区,长期与中原隔离,较少受汉文化影响,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至今形成自己独特的傣族文化王国。这一地区仍保留傣族自然、古朴、和谐之美,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傣族村寨是傣族文化中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傣族民俗文化空间和实体的体现和傣家人智慧和历史的产物。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选址、居民组团和佛寺景观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展现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这一传统聚落景观的艺术特点。

1.西双版纳傣寨选址

傣族村寨的选址类型可简单的划分为平原、滨水、山地。在西双版纳,历史上由于傣族的这片土地的统治民族,形成了以平原和滨水的村寨为主,而且时常是二者结合的形式出现。而即使居住于山区,也是落差也较小,村寨也多建造于山脚。

傣族喜欢择水而居,沿路而聚,其村寨选址多在有河湖、溪流的地方,因为河流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灌溉及交通需要。一些村寨背山面水,与汉族讲究的风水格局不谋而合,也方便了狩猎的需求。傣族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对地形的适应力极强,所以即使是在稍陡的山坡上,也能充分利用土地,架起一座座竹楼,形成村寨。村寨旁边留有一片原始林为龙山林,龙山林是埋葬傣族先民的地方,村寨其余边界种植竹林,整个傣族村寨被森林围绕,起到减少风雨,净化空气。

西双版纳傣族有着双重宗教的民族,全民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部座佛教。傣族村寨是神灵之居所,是聚落原型(即民居组团)的核心文化因子,决定了聚落的原始宗教的内涵;傣族村寨是佛之居所(寨寨有佛寺),是后来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引入的文化因子,使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由原始宗教信仰走向原始宗教与南传上部座佛教“二元一体”的宗教信仰。使其沿着“敬天地”、“敬祖先”、“敬佛”的方向发展,使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聚落成具有人神(泛指神、鬼、佛)共居的原始理性精神的和聚落的传统规划思想[2]。

2.西双版纳傣寨民居组团景观艺术解析

傣族聚落格局的形成最初受原始宗教影响,它指导了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和布局思想。因其符合傣族社会的发展,所以同原始宗教一起被保留了下来并发展成今天形态。这个格局主要体现为民居组团上。

2.1民居组团——单核团聚式人格化空间布局

民居组团主要由寨心、四道寨门和干栏式竹楼和民俗植物构成。民居以“寨心”为“核”、“四道寨门”为边界,同心环式聚居,成单核团聚式空间布局,体现了傣族村寨人民集体精神。

傣族“万物有灵”的思想,用简单类比的方式将自然与社会存在物和人比拟,认为村寨也是也是有灵魂的,如人的躯体,是由各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人要有四肢,村社要竖四个寨门,此外,最重要的是心脏。要建寨心,外形似男性生殖器,栽于民居组团中央,作为全寨最高神灵的住所,故又称“寨心神”,或“社神”。凡村社一切隆重的祭典,都以他为中心来进行。体现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思想[2]。

2.2民俗植物——寨门神树、屋角兰花

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竹楼多有一个院落,前院常种植翠竹、芭蕉、椰子、铁刀木、柚子、芒果等果树。后院多为菜园,种植蔬菜瓜果。而这些少量种植的蔬菜瓜果,不仅满足了自家食用的需求,更是对傣家小院很好的点缀。

此外别具特色的为寨门神树和屋角兰花。村寨的四道寨门现在多有消失,多数仅保留一道寨门,但其他寨门处仍保留过去原生大乔木作为寨门标志,树种多为大青树(Ficusaltissima)等,作为神树受到保护,称为寨门神树。另外别具特色的为屋角一块瓦片上多种植附生兰花.,称为屋角兰花,特别是缅瓦竹楼,利用雨水和晨雾,起到无需管理、美化,此外防止屋角水滴滴上人身体上。

3.西双版纳傣寨佛寺景观艺术解析

傣族最早只信仰原始宗教,傣历元年(公元639年)南传上部座佛教进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3]。经过与原始宗教斗争与融合,如今傣族地区寨寨有佛寺。佛寺进入并没有打破原有格局,而是在原有格局中增添了佛寺这个组团,形成了现今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新格局。

3.1佛寺位置——高于民居组团

佛寺常建于村寨中地势较高的全村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并与原先一处寨门相连通,寓意神佛携手共佑傣族人民。民居组团建筑楼面高度不得超出佛像坐台高度。

由于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的衰退等因素,部分村寨,尤其新建及扩建的村寨,佛寺位于民居组团中间,而寨心偏于一侧。这样的村寨寺前广场成了村寨中公共活动中心,而寨心广场多被挤压,公共活动功能减弱。

3.2村寨佛寺——“追求涅槃”的园林艺术

佛寺,由傣族传入,是僧侣生活、从事佛教活动和信徒们拜佛祈祷的场所。主要由佛前广场、寺门、门廊、大殿、窝树、佛塔、僧舍、瑞兽彩塑、佛教植物等组成,但并非每个佛寺都有这些内容[4],主要以大殿为中心,其它各部分呈相对自由的布局。傣语里,称为“瓦”,来自巴利语的vana,意为“园林”[5],南传佛教的传入以提供人们一个园林,一个供人们游玩、休息的地方,一个供心灵获得栖息的场所,进而渗透到村村寨寨。相对原始宗教氏族公社体现在民居组团单核团聚式人格化的布局中,这种内向,封闭的布局体现出略显幽暗神秘的压抑;而佛寺是通过自由的布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造型艺术、富丽堂皇的建筑,宁静的景象,使人们身心获得一种呼吸着自由、平和的放松,达到“追求涅槃”的园林艺术效果。

3.3佛寺植物——“五树六花”

傣族信奉南传上部座佛教,每座佛寺都必须栽种若干特定的植物。佛寺植物以观赏植物为主,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按佛教教规,一定要在佛寺环境中种植“五树六花”。“五树六花”称为西双版纳的重要特征。“五树”是:菩提树(Ficusreligiosa)、贝叶棕(Coryphaumbraculifera)、大青树(Ficusaltissima)、槟榔树(Arecacatechu);“六花”是睡莲(Nymphaeatetragona)、文殊兰(Crinumasiaticum)、黄姜花(Hedychiumflavum)、地涌金莲(Musellalasiocarpa)、黄缅桂(Michetiachampaca)、鸡蛋花(Plumeriarubra)[6]。当然各地由于自然环境差异,一些物种被替换成类似植物。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傣族村寨这一传统聚落景观的艺术分析,有利于保存和继承傣族传统文化。如今傣族由于橡胶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促进傣家人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传统聚落景观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希望傣族村寨聚落的发展能继承传统聚落的艺术精华,保留傣家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云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50.

[2]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J].云南社会科学,2000,78-81.

[3]李刚,张佐.云南揽胜:云南名胜古迹大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5-116.

[4]马建武,林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特色[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6):679.

[5]汪榕.佛在云南——从西双版纳到香格里拉的佛教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2.

[6]何瑞华.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J].中国园林,2004,15(4):9-10.

作者简介:

刘悦(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

魏开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相关专业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