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临床的应用及其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临床的应用及其效果

陈红霞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矿医院妇产科山东宁阳271413)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500对母婴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各项操作及疾病教育由专科护士在床旁进行,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调查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试验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正确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促进产妇和家属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188-02

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是为了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形势,逐渐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取代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主要强调了以母婴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达到促进母婴健康的目的。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它同时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体现了产科服务的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产科护理的发展。我院于2014年1月起开展母婴床旁护理,收效良好,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住院分娩1500例产妇,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0对。观察组初产妇659例,经产妇91例;孕37~39周。年龄21~30岁。经阴道分娩475例,剖宫产26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55例,高中及中专190例,大专及本科420例,硕士及以上85例。对照组初产妇690例,经产妇60例;年龄21~30岁孕37~39周,经阴道分娩505例,剖宫产24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75例,高中及中专195例,大专及本科380例,硕士及以上10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产次分娩方式及文化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一切护理及健康教育均在母亲床旁进行,由专业护士进行一对一的示范和指导,每天进行1次床旁护理,时间约为30min左右。产妇护理内容包括常规护理、疾病健康教育、乳房护理、母乳喂养的宣教及喂养指导、会阴部护理、子宫修复等;新生儿护理包括:新生儿常规护理、洗浴、抚触、脐部皮肤护理、更换尿布、臀部护理预防接种、听力筛查、疾病筛查、喂养、特殊问题处理等。责任护士在母亲床旁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手把手教会产妇及家属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产妇向母亲角色转换,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封闭式护理模式,传统产科护理采取产前、产时、产后分段服务。新生儿沐浴、抚触等均由当班护士统一在婴儿沐浴间完成;预防接种集中在治疗室进行;由责任护士将产妇集中到大病房集体讲解,宣教内容同观察组。

1.3评价方法

采用产科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表,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共发调查表1500份,均当场收回。新生儿护理技能(沐浴、抚触、臀部护理等)评价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出院前让产妇操作一次,由1名固定母婴专科护士根据操作考核评分表评价,将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应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技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3.讨论

妊娠、分娩是女性生命历程中一次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很多初产妇因为无法及时改变自身的角色、以及对新生儿知识了解的缺乏,往往在面对刚出生新生儿时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2]。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种负面情绪,产妇容易出现产后抑郁、奶水量减少等不良影响。如何使产妇尽快消除这种紧张、焦虑情绪,并使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这一角色,承担起照顾新生儿的责任,是我们产科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妇床旁实行一对一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护士在床旁进行操作示范及宣教,采取边讲解、边操作的形式,讲解护理产妇及新生儿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产妇有任何疑问均可直接提出,满足了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需求,并在与产妇沟通中将了解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减少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并使产妇、家属有机会演练,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利于产妇及家属尽快掌握育儿知识和技能。让产妇能亲自参与新生儿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验到作为母亲的幸福和责任感,并能很快与新生儿互动,建立感情,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3],使其由关注自我转变为照顾新生儿,促进了母亲角色的转变。这种模式拉近了医护人员与产妇、家属的距离,赢得了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赞扬,提高了产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

母婴床旁护理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一个更适合于产妇及新生儿的最佳护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4],它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模式,在细微之处体现人性化护理对生命健康的关爱[5]。对母婴同室产妇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提高产妇对婴儿的护理能力,增加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在产妇及家属的视线范围内实施护理,减少了差错发生率,人性化、个体化、家庭化的产科服务模式充分尊重了产妇和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隐私权等权利,满足了不同层次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产妇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加强了护患沟通,发生护理纠纷明显减少,保证了医疗安全,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2]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32-33.

[3]刘艳.健康教育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79-81.

[4]陈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88.

[5]韦春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55-57.